<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逻辑解读

          时间:2018-05-11 | 来源:《长白学刊》2009年第2期

            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沦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此一科学阐释,不仅为理论界、学术界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识了最基本的依据准则,而且也为人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如何全面、系统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就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它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推进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对这些问题的清晰回答,不仅有助于人们自觉抵制那种认为此理论体系是直接承接‘  邓小平理论’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联度不大的错误观点,而且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都至关重要。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所谓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问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换句话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那么到底谁影响谁、决定谁,从根本上讲这与它们在关系状态中各自的地位决定的。因此,准确地判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是个涉及谋篇布局的关键问题,而欲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关于认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问题。学习胡锦涛2003  年‘七  一  ’讲话,一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当前,仍有不少人对之作出只属于党建理论范畴的狭义论断。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为,虽然“三个代表’最初是困绕着党的建设而被提出的,但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理论无疑从党的建设理论的界域向外拓展了,形成了一个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全面的社会理论体系,这才是它最终的成熟状态,也是我们对之进行判断和认知的唯一依据。因此,对其做出属于党建理论范畴的狄义论断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贡献。

            关于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根据中共十七大报告阐释,笔者认为,至少可取得三点共识:其一,这个理沦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对所取得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和整合。其二,这个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沦成果,毛泽东思想并没有能够从理沦与实践两个层面彻底突破和摆脱‘苏联模式”的窠臼和桎梏,走出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道路。因此,这个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三,这个理论体系,既是个理论概念.也是个历史概念。它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历史起点的,到日前为止,主要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个组成部分。一方面,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共通的立论基础、理论渊源和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与时俱进的,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体系和应对命题,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和多样性特征。

            关于界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的问题。胡锦涛在中共于七大报告中根据理论体系本身客观的发展轨迹,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在行文编排之中含蓄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体系中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这无疑为我们的主观探求指明了方向、框清了脉络。也就是说,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探索也必须紧紧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体系中这种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的解析而展开。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在理论体系的语境中做到承上和启下的呢?

            二、“三个代表”里要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邓小平理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毛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更为宽广的现实土壤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异集体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篇章——邓小平理论。可贵的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凝聚全党智慧所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做了全面、辩证地继承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邓小平理论所重新确立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正确方法,为这个理论体系奠定了更为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坚持和强调了党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它指出:“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这个科学态度,就必须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要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即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一切都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深学透,把马克思于义的真理用好用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邓小平理论所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这个理论体系奠定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精髓

            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体现出不同的变化和要求。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和需要,毛洋东将党的思想路线简约地概括为“实事求是”。“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在“实事求是”前又增加了“解放思想”的表述,并特别突出和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全面纠正“左”的错误,而且也为这个理论体系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

            在此基础上,针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新的情况和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又进一步把“与时俱进’的科学概念和理念纳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体系之中.强调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比富于创造性.”深入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邓小平理论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这个理论体系奠定了更加宽广的立论依据和现实土壤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予以解答的历史性课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此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至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他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坚定了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如果今后不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像有人主张的那样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使大多数人重新陷入极其贫困的状态。”在谈到改革时,江泽民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要强盛,中国人民要走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始终坚持我们已经建立并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所决定的基本原则。绝不能搞私有化,绝不能搞西方式的多党轮流执政、两院制、三权触立,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应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要求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无论在逻辑框架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更加充实更富“中国特色”

            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判断中共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了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这三大基本问题都做出了创造性的回答,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  1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它系统概括了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长期以来“什么是社会土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苦苦探索和予以解答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不同层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这个最基本的内涵。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思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想,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等等。

            (  2  )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它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他还及时告诫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党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时刻铭记邓小平的告诫,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思想,关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思想,关于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思想等等。

              这些重大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为把中共建设成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途径。

            (  3  )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它把发展作为中共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具有决定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中共的性质、执政理念联系起来,丰富和充实了中共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P538-539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深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强调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中共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从而把中共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保持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整个理论形态的逻辑重心,进一步强调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伐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休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这些科学论断,不仅适应了中共历史地位和执政条件在当代的发展变化,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检验标准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或者说如何把哲学层面上的“实践标准”转化为社会层面上的可供操作的现实标准就成为这个理论体系必须予以解答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1992  年初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着名论断,这是首次对这个理论体系检验标准的内涵做出的明确规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检验标准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到“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根本利益”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说,衡量中共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不仅要看是否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做到了三者的有机统,并最终回归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的水准上来。“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二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就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要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和认识高度上进一步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的坚定步伐,使得这一理论体系更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开放性向度与创新性思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不仅体现在它对理论体系本身的丰富和发展,而且还体现在它对理论体系不断创新步伐的进一步开启和推动。在这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开放性向度与创新性思维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放性向度与创新性思维有三个基本的要义:一是开放性,不仅是对古今的开放,同时也是对中外的开放,“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二是动态性,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笔者认为三个“始终”在“三个代表”的文字表述中的格外突出和强调就是对其动态性特征进诠释的最好例证。三是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能源消耗过大、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等诸多突出性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什么是发展、实行什么样的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为了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做出了创造性回答,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礼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更为重要的是,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还把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首次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这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时代特征、价值影响作出了科学阐述。这不仅突出和强调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普遍性、共通性以及它们各自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而目也使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逻辑解读,不难发现,在这个理论体系的语境中,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是“承上”,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承”,看不到这点,就等于割断了它们之间共通的主题、内涵和价值追求。其次,它体现的是‘深化”,是对这个理论体系的“深”,看不到这点,就等于抹煞了它的特殊性、创新性。最后,它体现的是“启下’,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启”,看不到这点,就不会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言以蔽之,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承上还是启下,都彰显了它与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都印证了它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作者:齐鹏飞 张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