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人物研究>名人与青岛>将军与青岛

          高嵩与青岛

          时间:2020-01-10 | 来源: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高嵩(1908~1940),化名张以洪、郭老三,祖籍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市),后举家迁居辽宁省义县。1934年9月被捕,1937年获释后回青岛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38年奉派到胶东参加领导武装斗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路指挥、胶东区党委军事部副部长等职。1940年8月牺牲。

            恢复青岛党组织

            高嵩早年毕业于东北商船学校(校址在哈尔滨,王时泽任校长),后考入东北海军学校(沈鸿烈创办,王时泽为第五任校长)轮机系学习,1929年毕业后在东北海军(沈鸿烈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之职)任职。

            1930年,东北海军移驻青岛,高嵩亦随军到达青岛,任海军教导总队第四中队分队长。九一八事变后,已是共产党员的高嵩受党组织指示,开始在海军中物色、培养进步青年。他首先团结组织有抗日爱国思想的青年成立读书会,研究形势,讨论中国社会性质等问题,宣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的革命行动带动了周围一批进步青年。1932年初,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军交战,高嵩受命赴沪,参加十九路军后援会工作,负责募集物资支援十九路军,并组织安置、慰问负伤官兵。十九路军进攻受挫撤出淞沪后,高嵩返回青岛,担任青岛海军教导总队副队长,分管特务部队。此时,他根据中共上海中央局指示,切断一切横的联系,独自开展党的工作。这段时期,高嵩秘密联系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进步官兵中成立反帝大同盟小组,培养发展党员和赤色群众。

            1933年春,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察哈尔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高嵩又前往察北,参加抗日同盟军,抗击日本侵略军。青岛海军内部发生内讧后,高嵩通过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派一个姓李的党员前往青岛,联络青岛海军内地下党员,策划武装起义,因起义时机不成熟而作罢。9月底,在蒋、日两面夹攻下,同盟军失败,高嵩又回到青岛。

            1933年12月,驻青岛的中共山东省地下工委遭到破坏,党的工作暂时由共青团青岛临时工委代管。中共上海中央局指示高嵩,尽快在青岛恢复党的工作。当时,青岛环境险恶,地下党组织连遭破坏,群众基础薄弱。高嵩不畏艰辛,努力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并联络广大党员重新树立革命信心。

            1934年4月,高嵩首先在海军中建立了兵士党支部,并以此为基础,迅速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5月,高嵩利用社会关系得到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办事员职务,并被委派在公安局第二科交通股任办事员。他以此职业为掩护,迅速恢复青岛党的工作,加快了筹建中共青岛市委的步伐。

            6月,在西镇云南路14号德云里,高嵩主持召开了中共青岛市委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成立青岛市委和青岛党组织如何发展等问题,高嵩任筹备委员会常委。不久,在西镇无线电台旁的空地上,高嵩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筹备委员会会议。两次会议之后,青岛地下党组织发展很快,先后在工人、兵士、学生、市民和警察中发展了17名党员,并成立了若干个党支部。

            8月下旬,高嵩赴沪,向中共上海中央局汇报工作。回青后,高嵩立即着手组建中共青岛市委。9月7日,在胶济铁路局附近的海边,召开了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大会,高嵩任市委书记,王金玉任组织委员,倪鲁平任宣传委员。同时,还成立了反帝大同盟,由倪鲁平兼任书记。

            出乎意外的是,组织委员王金玉是混入党组织的国民党密探。他以钟渊纱厂进步工人的身份出现,加之有海军工厂的熟人介绍,所以赢得了高嵩的信任而被重用。他的真实身份是国民党中统特务兼青岛市公安局侦缉队便衣侦探。9月16日,在上四方村70号倪鲁平处,市委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制订了工作计划,决定在工厂中积极组织纠察队、徒手队、阅报团等赤色群众组织;在东镇、沧口、铁路三个党组织内,各选派一名代表,以方便与上级联系。同时,建立发行站,翻印中央发来的文件。会后,正值九一八纪念日,市委组织油印了告民众书,散发全市,宣传抗日。此时,市委工作已逐步展开。9月27日,敌特王金玉带领侦缉队员闯进设在吴县一路14号的市委机关,高嵩被捕,市委成员倪鲁平,党员舒群、傅培基、李乐泉,地下交通倪菁华等亦相继被捕,中共青岛地下市委遭破坏。

            高嵩被捕后,严守党的机密,刚毅不屈。他与商船学校同学、刚刚走上革命道路的文学青年舒群,一起被关押于青岛公安局拘留所。高嵩曾在东北海军工作过,与时任国民党青岛市公安局局长的王时泽是师生关系,舒群也曾是商船学校的学生,与王时泽也有师生之谊,加之舒群并未暴露身份,因此他们所处的囚室条件较好,可以看书、写字。在狱中,高嵩热情鼓励舒群搞创作,并对他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提出了修改意见。1935年春天,舒群出狱后奔赴上海,将《没有祖国的孩子》托人转交给鲁迅,在《文学》上发表,引起巨大反响。《没有祖国的孩子》一文,成为舒群的成名之作。50年后,《没有祖国的孩子》再版,舒群回忆说:“完成这部小说的动力就是高嵩的鼓励。”1935年1月,高嵩被解送济南高等法院判刑6年,关押于青州第四监狱。

            参加民先组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携起手来,一致抗日。通过艰难谈判,山东国民党政府开始释放在押政治犯,11月高嵩、倪鲁平获释出狱,回到青岛。出狱后的高嵩与党组织暂时失去了联系。

            此前,由上海团组织安排、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的共青团员李欣,正在青岛建立、发展民先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9月,东北军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进驻青岛,中共东北军工委随军到达。通过东北流亡学生、共产党员邹鲁风的介绍,李欣与东北军工委接上组织关系。在中共东北军工委的指示和批准下,中共青岛特支在山东大学成立,李欣任书记,陈振麓、王艺任委员。特支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动员各界民众,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在日军侵占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

            特支成立后,积极在山大学生中开展工作,发展党员,这一时期,山大抗日活动十分活跃。一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后失掉组织关系的老党员和热心抗日的群众,纷纷前来山大,和特支取得联系。高嵩、倪鲁平也于11月与青岛特支接上了组织关系,回到党的怀抱。不久,东北军工委决定,李欣率部分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随东北军五十一军工委书记伍志钢等到高密,做高密绅士、国民党员蔡晋康的工作,动员其共同抗日。陈振麓率部分民先队员转移到崂山毕家村,与当地同志一起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高嵩亦随同到达。鉴于党的力量迅速壮大,中共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青岛特支,成立青岛市委。市委成立后,加紧筹建抗日游击队的工作。月底,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成立,共六七十人,陈振麓任队长,高嵩负责战术教练。

            参加抗日队伍

            1938年1月,日军占领青岛。关键时刻,东北军工委指示,崂山抗日游击队转移到诸城。高嵩、倪鲁平遵照党的指示,到胶东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当高嵩、倪鲁平徒步到达倪鲁平的家乡黄县时,已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通过地方党组织的介绍,高嵩参加了胶东特委领导抗日部队。

            3月,第三军在向蓬莱、黄县、掖县行进途中实行整编,将随总部行动的第二大队、第五大队、特务队合编为第三军第一路,高嵩任指挥,李耀文(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委员)任政委。“三军一路”是一支素质比较高的战斗部队,其队员几乎都曾参加过我党领导的“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在保卫“三军”总部及创建蓬、黄、掖抗日根据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高嵩被选为中共胶东特委委员。9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确定将胶东部队的番号改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胶东部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五支队全军约有8000人,高嵩任五支队副司令员。当时,五支队与胶东特委合署办公,由胶东特委另设军事部领导地方抗日武装,主要抓各县县大队的工作,高嵩兼任军事部副部长,后任部长。

            11月,五支队所辖部队又改编为十九旅、二十一旅、二十五旅,高嵩任十九旅旅长。十九旅下辖五十五团、六十一团、六十三团。在着名的大青杨战斗和蓬莱县城保卫战中,五十五团、六十一团击败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轮番进攻,威震整个胶东。

            12月,中共胶东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高嵩被选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胶东区委员会,高嵩又被选为区党委执行委员。月底,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改称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后,高嵩继续担任十九旅旅长。

            1939年3月,胶东区党委决定成立北海区军政委员会,高嵩被选为委员,同时,为加强蓬黄战区对敌斗争,巩固发展平、招、莱、掖抗日游击根据地,又决定成立蓬黄战区指挥部,高嵩兼任指挥。秋季,高嵩指挥所属部队,乘日寇外出“扫荡”之机,攻打蓬莱城,占领伪县政府,并把守城伪军压至城北门一隅,后因驻烟台日军赶来增援,我军撤离蓬莱县城。

            9月,胶东区党委又将军事部改称为山东省第三军区,统辖各县游击队,高嵩任副司令员。在胶东早期抗战中,年轻的高嵩展示了杰出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原五十五团团长回东回忆说:“高嵩作风严谨,不苟言笑,非常注意军容风纪,有职业军人的气质,这在以农民为主的胶东抗日部队里特别显眼。”

            1940年4月,高嵩奉命到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8月,在日军于鲁中地区进行的一次“扫荡”中牺牲,年仅32岁。

            (作者:李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