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人物研究>名人与青岛>将军与青岛

          李欣与青岛

          时间:2020-01-10 | 来源: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李欣(1917~2017),福建省长汀县人。1933年开始参加进步活动。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是青岛救亡同学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山东大学队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1937年转为共产党员。此后,历任中共青岛特支书记、高密游击队工委委员、鲁东南工委委员、东北军一一二师工委委员、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政委、东北挺进纵队第一支队政委、第四野战军师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政委等职。1950年到外交部工作,先后任驻德、驻英使馆参赞。1960年调军事科学院工作,任外国军事研究部副部长。“文革”中受到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一系政委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5年离休。

            李欣与青岛的不解之缘,始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青岛地方党组织1923年8月建立,经历了建立、破坏、重建、再破坏,屡毁屡建的过程。1934年9月27日,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被破坏,青岛没有了市一级党组织。

            此时,在上海同济大学念书的李欣找到团组织,于1936年3月光荣加入团组织。

            李欣由于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被反动学校当局开除。上海团组织决定,让李欣继续报考大学,利用学校这块阵地,继续搞学生运动。

            鉴于青岛党组织从1934年到1935年期间连续遭到破坏,出现一片空白的情况,上海团组织决定,让李欣报考国立山东大学,到青岛去重新建立组织。

            就是带着这样的历史重任,李欣来到青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点燃青岛地区的抗日烽火。

            一

            1936年8月下旬,李欣由上海乘船赴青岛。

            经过一昼夜的海上航行,睡梦醒来,一清早,轮船驶入胶州湾,对面是一座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李欣发出感慨:青岛啊,青岛!我终于看到你了。

            李欣下船后,迎接他的是热情的抗日救亡学生。这些抗日救亡学生,就是青岛未来抗日之希望。

            早在李欣来到青岛之前,即1936年1月6日,国立山东大学学生救国会联合礼贤中学、文德女中、市立女中等校学生在山大召开会议,成立了青岛市学生联合会,形成以山大爱国学生为主体的,包括广大中学学生和进步教师在内的抗日民主队伍,成为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的一个据点。

            李欣来到青岛以后,第一项工作就是把抗日救亡学生组织、团结起来,“大刀向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李欣从上海带来了一些秘密刊物,其中有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从午夜十二点到两点钟》;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有关文件,包括季米特洛夫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报告;我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等。这些刊物在一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同学中间传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组织作用。

            1936年9月,李欣与王桂荣等在鱼山路6号召开抗日救国进步学生会议,会上,李欣传达了“民先”章程,介绍了北平“民先”活动情况。到会的除山大部分学生外,还有铁路中学和文德女中的进步学生。

            这次会议之后,青岛在李欣的组织下,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和青岛救亡同学会。

            1937年2月,李欣到上海出席“全国学联”执委会,找到上海共青团联系人袁汝镛,了解到,1936年11月,党中央解散共青团组织,规定团员可以立即转为党员。但袁汝镛在上海也找不到党组织,他让李欣回到北方找党。

            这次会议后不久,李欣再次回到青岛,肩负起青岛建党的重任。在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下,李欣只好主动地进行革命工作,继续团结同学,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4月,李欣在救亡同学会的基础上,组织国立山东大学爱国学生20余人,在万国公墓开会,宣布成立“民先”山大队部。吴纟青被选为山大“民先”区队长。“民先”山大队部成立后,经常有计划地向同学介绍进步书刊,并组织救亡歌曲合唱团、世界语学习班,吸引大家参加活动,广泛联系了校内外群众,扩大了政治和社会影响。

            二

            1937年7月初,李欣和王冠仲、吴纟青等人到达北平,准备参加民先全国代表大会。去后,七七事变爆发,北平的形势十分紧张,代表会没有开成。8月8日,李欣随北平南下的学生返回青岛。此时,青岛正值暑假,在校同学很少,李欣和民先骨干分子团结在校同学及社会上一些人,继续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为了开展对市民群众的宣传工作,李欣等组织了一个话剧团,专演《放下你的鞭子》这出戏,鼓动人们起来抗日。鉴于当时的抗日形势,李欣利用国民党当局组织的防护训练班,在青岛市内和郊区崂山毕家村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发展民先队员,准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这期间,李欣积极参加接待过往青岛的平津流亡学生。当时,东北大学的进步学生邹鲁风负责此事。李欣多次和邹鲁风接触,他们政治观点一致,工作关系密切。李欣得知邹鲁风是共产党员,向他介绍了自己在上海参加共青团的经过。

            9月中旬,中共东北军工委书记项乃光,带着邹鲁风写给李欣的信,到国立山东大学找李欣接组织关系。项乃光要李欣在青岛立即发展建立党的组织,开展青岛地区的工作。

            中共东北军工委是七七事变后,随东北军五十一军进驻青岛市区的。工委书记项乃光和五十一军工委副书记王学铭,以“民先”队员身份多次到国立山东大学了解情况。

            李欣接上组织关系转为中共党员后,根据东北军工委的指示,立即着手进行建党工作,重点在山大发展建立党组织。

            李欣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过程中,看到陈振麓、王艺两位同学政治表现很好。同时,李欣了解到,陈振麓早在1933年,在察北抗日同盟军已加入了共青团。因此,李欣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接着,李欣又发展王艺加入共产党。经东北军工委批准,中共青岛特支建立,李欣任书记,陈振麓分管组织,王艺分管宣传。中共青岛特支受东北军工委直接领导,其任务是动员各界群众,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在日军侵占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

            这是青岛党组织在遭到破坏,两年处在无党状态之后,建立的第一个市级党组织,革命火种再次燃烧,斗争的锋芒直指日本帝国主义。

            中共青岛特支成立后,首先为一批与组织失掉联系的老党员恢复了组织关系。

            西安事变后,青岛地区的一些老党员先后获释出狱,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积极通过各种方法联系党组织。先后找到中共青岛特支的有:青岛郊区毕家村的李西山,蓝家庄的王焕年、王学瑞,十梅庵的李明海,大枣园的姜明吾,以及住在市区的高嵩等。经过考察了解,报请东北军工委批准,先后给李西山、王景瑞、王焕章、李明海、姜明吾等恢复了组织关系。

            中共青岛特支成立后,继续以山大为中心,发展积极向上的学生为党员,其中有周璇、王羽中、吴纟青等。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分析了全国抗日战争的新形势,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北方局及时提出了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

            中共青岛特支在和郊区的老党员接上关系之后,根据他们的建议,研究确定,集中力量到郊区去,以毕家村、蓝家庄为中心,组织崂山抗日游击队。

            中共青岛特支吸收了他们的建议。这是在斗争中吸收的经验教训:市委机关设在市内容易暴露,设在郊区容易转移。

            陈振麓、王艺带领山大学生章茂桐、王儒林、王桂荣等到崂山毕家村住下,和李西山、王景瑞、王焕章等一起,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游击队。陈振麓到毕家村后,建立了毕家村党支部,并任书记。

            李明海、姜明吾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老党员,他们出狱后,找不到上级党组织,就自行重建了沧口区委。和中共青岛特支接上关系后,也受青岛特支的领导。

            三

            中共青岛特支决定到郊区建立抗日游击队后,李欣曾12次到毕家村,和同志们一起研究组建抗日游击队的事情。

            不久,东北军工委决定派李欣到高密去工作。

            当时,高密县有一个绅士叫蔡晋康,打着抗日的旗号拉起一支队伍——高密抗日游击队。东北军工委的王再天和蔡晋康取得联系,并向项乃光报告了这一情况,决定帮助争取蔡晋康建立一支真正的抗日队伍。

            为此,东北军工委决定建立中共高密抗日游击队工委,由伍志钢(东北军工委宣传部长、工委书记)和邹鲁风、李欣三人组成,伍志钢任书记。于是,伍志钢、邹鲁风和李欣带领山大部分民先队员,前往高密抗日游击队开展工作。

            1937年11月,李欣到高密蔡部后,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中共青岛特支,成立中共青岛市委,由陈振麓、王学齐、李民山、王焕章、李明海5人组成,陈振麓任书记。东北军工委派王艺去泰安向山东省委作了汇报。市委成立后,驻在毕家村,继续发动组织崂山抗日游击队。

            这是抗战时期第一届青岛市委机关移在郊区,直到青岛解放,市委机关一直驻在郊区。

            四

            我们的队伍多么广大强壮,

            它有优秀的工农和学生。

            我们共有一百零八个同伴,

            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我们欢笑踏起一串歌声,

            歌声惊醒天上的星星。

            我们心胸好像蓝天的彩云,

            充满抗战救亡的热情。

            这是崂山抗日游击队的战歌,是伍志钢用苏联《祖国进行曲》的曲调,重填的新词。当年的崂山抗日游击队,就是冒着鹅毛大雪,唱着这首激昂的战歌,离开青岛,奔赴新的抗战征途。

            这首战歌,一直埋藏在崂山抗日游击队队员的心中。

            近几年,我们曾两次采访过李欣。

            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为拍摄青岛党史文献片《山海魂》第四集《烽火》去采访了李欣,他熟悉地唱起这首战歌。

            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与青岛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片《崂山抗日游击队》,又去采访了李欣,他再次唱起这首战歌。

            两次采访,记忆深刻。足见这首战歌,在李欣心中的地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把菜刀,传为美谈。马恩列斯,数人而已。胆敢宣言,旧制推翻。匕首一方,敢刺秦王。事虽未成,义重泰山。山东大学,青岛发端。革命传统,一线所牵。出狱同志,牢底坐穿。欣然来访,共赴国难。工农兵学,齐上前线。牺牲救国,美名流传。百零八人,个个好汉。抗日歌声,响遍鲁南。呼应胶东,连系潍坊。旁及鲁西,南达苏皖。北去延安,西至确山。革命火种,处处点燃。青萍之末,飓风肇端。微风一动,势不可当。不在弱小,而在坚强。青岛精神,世代相传。至今海尔,响彻瀛寰。骨鲠在喉,不吐不安。

            这是李欣写的叙事诗《一百单八将赞》。

            李欣凭着顽强的记忆,给我们写下了“一百单八将”的名单:赵志刚、董昆一、伍志钢、邹鲁风、李欣、王景瑞、王希坚、王少云、郭虹隽、孙朴风、宫钧民、王满、孙铁民、田淑贞(女)、陈廷柱、王稚云、张维桢、李后、王国栋、王成(女)、徐信、赵金农、张茂森、张景仪、徐崇孝、张懋钧、李铉、邱抡元、刘家栋、王培义、刘本良、吴化民、王儒林、宋玉章、卜善武、王铸、王英民、朱殿甲、王枕戈、王翀、李瑞宝、章茂桐、李德智、单中和、单责力、张岗、兰孝永、程咏陶、姜明吾、郭存杰、王焕章、王景密、王平、王守纯、王功哲、王子青、王孔三、王功一、王述江、王艺、王桂荣(女)、王桂峰(女)、王茂云(女)、王玉亭、王汝瑞、王钺、王思久、陈振麓、王铺、姜尚文、邹铎、庄明箴、聂士秀(女)、程显恩、吴纟青(女)、胡家珍(女)、李凤(女)、夏锡铭、毛健民、穆忠信、吴健民、周持衡、赵书扬、李明海、程慕绪、程廷杰、程廷顺、杨战韬、高义、张林、侯兴让、张励、盛作义、郑星瑞、高景明、栾吉庭、宣化辅、毕庶礼、毕庶珍、毕序禄、毕庶喜、毕明余、李朝忠、吴海龙、宋忠堂、赵轼夫、徐天石、徐云浦。

            崂山抗日游击队队员活在李欣的心中,也永远活在青岛人民的心中。

            (作者:罗春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