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人物研究>名人与青岛>科技名人与青岛

          方宗熙与青岛

          时间:2020-01-10 | 来源: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方宗熙(1912~1985),又名方少青,福建省云霄县人。我国着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着名的科普作家,我国海藻遗传育种工作创始人之一。1936年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年出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巨港中学教书,1947年到英国留学,1949年底获遗传学博士学位。1950年底回国后,先后在国家出版总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编审。1953年,应国立山东大学童第周副校长的邀请来青任教,历任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遗传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一生呕心沥血,勤奋艰辛,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几十册专着、几百篇文章和上百万字的科普作品。

            赤心报国

            方宗熙,1912年4月6日生于福建省云霄县一个贫困小手工业者家庭,从小聪颖好学,立志成为有用之士。1931年,从省立云霄中学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并获得福建省清寒奖学金。在大学里,他热心学习遗传学和进化论知识,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参加了厦门大学生物博物馆鱼类标本的整理工作,还兼做厦门大学附中的生物教师。193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于故乡和印度尼西亚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应新加坡华侨中学邀请,赴新加坡任教,在那里,他参加了民主同盟南洋支部工作,创办了进步刊物《风下》。1947年在朋友的资助和英国奖学金的帮助下,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攻读人类遗传学,于1949年底通过论文答辩,获遗传学博士学位。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方宗熙决定回来报效祖国,但遇到英国政府和国民党驻英使馆的阻挠,归国未成,但这并未动摇他回国的决心。在英国教授的帮助下,1950年方宗熙获准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加拿大工作。不久,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谢绝朋友的挽留,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了回国机票,终于在同年隆冬季节,只身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初期,方宗熙先是在国家出版总署任编审,负责审阅自然科学读物,不久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生物学编辑室主任。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事业亟待发展,中学生物学教学开设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开始时使用根据苏联教材编译的生物学教材。为了给广大青少年提供适合我国实际的生物教材,方宗熙集中两年多的时间先后编着出版了《自然》、《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等教科书。这是按大纲要求出版的全国统一使用的质量较高的教材,既体现了苏联教材的精神,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生物的地域性,比之编译本提高了一步;教材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强,强调了实验和演示,注意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联系,重视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套教材使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有了保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

            教学科研硕果丰

            1953年春,应国立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的邀请,方宗熙到该校生物系任教。从此以后,他一直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前,他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当时山大生物系教师的业务水平很高,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外着名的专家学者,如: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的科学博士,在动物胚胎学的研究方面多有创见,20世纪40年代曾以《鱼类胚胎学》论着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杂志上而闻名中外的童第周教授;曾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对海洋藻类学有深入研究的曾呈奎教授;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获法国国家自然科学博士,专长植物解剖学研究的陈机教授,对胚胎学、组织学有长期研究的曲漱蕙教授;在法国攻读微生物学,获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在开拓我国基础薄弱的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的王祖农教授,等等。方宗熙教授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遗传学探讨深入,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有一定的成绩,论着亦有水平。强大的师资力量,地处黄海之滨的青岛,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的地利之便,使得当时的生物系成为山大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山东大学的一大特色。

            1958年,国立山东大学主体迁到济南。1959年,海洋系等留青岛组建山东海洋学院,方宗熙就一直在青岛高教岗位上,先后任海洋生物系教授、遗传教研室主任、生物系主任、副院长。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方宗熙教授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放在首位。他为了上好一堂课,不知花了多少时间,看了多少中外书籍,然后才列出提纲,走上讲台。据当时的一些学生回顾,方教授的课既有科学先进性,又经过反复实验,有自己的创见,内容充实、分析深刻,能够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使学生大受启发。在教学中,方宗熙教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学术的兴趣与能力,从低年级起,就各授以题目,指导学生从事研究,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严谨笃实的人才。

            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方宗熙将自己研究心得加以整理,撰写了山东海洋学院《生物学引论》《普通遗传学》《达尔文主义》和《生命的进化》等大学生物课本和参考书,这些都被选用作高校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其中《普通遗传学》一书,先后多次修订再版,深受读者欢迎。

            在教学之外,方宗熙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认为,大学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同时搞好科研,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人才。从1958年开始,他在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时,就率领科研课题组开展大型研究工作,着眼于海藻遗传研究和育种研究,在海带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成功地培育出海青1、2、3号海带新品种,为我国海带遗传育种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方宗熙又带领部分青年教师开展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研究,打破西方学者长久以来认为单倍体无法培育海带孢子,没有研究价值的迷信。在缺设备,少仪器,人手不够,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研究,终于培养出一种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的新品种——“单海1号”,打破了国外一些学者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不能成功的说法,找到了一条培育我国自己海带新品种的可行途径,为海带杂种优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培养出高产、高碘、高抗病性的“单杂10号”,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方宗熙被誉为我国海藻遗传育种工作的主要开创者,为我国海藻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耕耘科普园地

            方宗熙还是颇有影响的科普作家。他在新加坡时就开始了科普创作活动,发表过不少有关生物学的科学小品,如《公鸡变母鸡》《子女为什么像父母》《换血救命》《细菌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要研究生物学》《谈姑表结婚》、《从白痴低能讲起》等。可惜这些作品都已散落海外,国内无人见到过。他的夫人江乃萼后来曾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和华侨中学的图书馆寻找过,都未能找到他写祖国之恋的小说《心花》和早期发表的科学小品。

            回国后,方宗熙在致力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还勤奋耕耘于科普园地,先后撰写出版了《古猿怎样变成人》《米丘林学说》《达尓文学说》《生物的进化》《生命进行曲》《遗传工程浅说》《遗传工程》《科学的发现——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等100多万字的科普着作,深为青少年所爱戴。

            《古猿怎样变成人》一书第一版出版于1952年,1958年、1965年、1977年、1984年分别作过修订或部分改写,旨在根据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情况,修改和补充一些材料。一本科普读物,修订重排四次之多,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

            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生命进行曲》讲述整个生物的进化。《生命进行曲》是50年前陶宏先生编译的一本优秀科普读物,原由解放前的开明书店出版,70年代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筹划编辑出版大型的《少年百科丛书》,叶至善先生把编这套丛书的打算告诉了方宗熙教授,请他参与编写这套书中的一两个选题。他说十分愿意再给少年读者写点儿什么。过了几天,叶至善先生把那本讲达尔文进化论的《生命进行曲》交给他,请他修订补充,他马上应承了下来,并从头到尾认真改写了一遍。书名照旧,没有改动;内容已参照科研新进展修订删去了一些陈旧的材料,增加了一些国内外的新材料;文字上尽量改写得简明易懂,动大手术全部改写过。所以,出版社决定作新书出版。

            病故前,他创作的最后一部科普作品《科学的发现——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讲述遗传学基础知识,遗传和变异是人类和生物进化的基础。这本小册子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及“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样的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讲起,讲生物的各种性状是怎样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为什么患色盲症和血友病的绝大多数是男孩子?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动物和植物的遗传性和培育新品种……

            综而观之,方宗熙教授的科普作品可读性比较强,也比较通俗易懂。据方宗熙多部科普作品的最早读者,后来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调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少年百科丛书》的复审和终审工作,又成了方宗熙教授后期着作的终审者的陈昌云介绍:“方宗熙教授的科普作品有两大特色:一是可读性比较强,比较通俗易懂,读来既觉得有趣,也富思想内涵,读者可通过具体事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叙述脉络清楚,很有条理,许多作品用了同一个模式,即每章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标题下又分一、二、三、四……每个小节末尾都有一个小结,全书结尾还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叫人看了清清楚楚,也容易记住一些什么。”

            方宗熙写了上百万字的科普作品和文章,其中还包括一些指导科普写作的文章,如《科学性是科普的命根子》《实事求是地写好科普作品》和《编写科普读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等。他认为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科学家应为他们的成长尽一份力量。他计划一年为青少年写出一本科普读物,他生前总是努力地实现自己的心愿。

            热心社会工作作为一名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知名的科普作家,方宗熙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科普创作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他先后担任过第二届青岛市政协常委,第五届青岛市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第二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四、五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五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侨联副主席,青岛市第一、二、三届侨联主席,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山东省科普作协理事长,民盟中央委员等30多个职务。对这些社会工作,不管是来自全国还是省、市,他都十分认真,尽量设法做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逐步增加。在大量的国内社会工作之外,方宗熙教授还尽力扩大国际交流。1977年10月27日以国家海洋局局长沈振东为团长,山东海洋学院方宗熙教授为顾问的我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会议代表团抵达法国巴黎,参加为时两周的第十届海洋学委员会会议。1979年10月15日以沈振东为团长、方宗熙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十一届大会及其执行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国代表团首次参加执行理事会竞选,结果以最多票数当选为执行理事会成员国,美、日、英、法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向我国表示祝贺。方宗熙还多次率团去日本、美国、英国进行考察与学术交流。1982年夏,他应邀到加拿大参加国际藻类大会,并作了学术报告。1984年,在疾病缠身、病痛严重的情况下,他还去美国讲学。

            方宗熙教授的一生,可以说始终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回到祖国;建国初期,我国高教事业亟待调整发展,他又投身到高教领域,为新中国海洋高教事业奋力开拓,从此一直站在青岛高教岗位上,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1985年7月6日,方宗熙病逝于青岛。

            (作者:李勇)

            主要参考书目:

            ①《山东大学(青岛)人物志》,山大(青岛)校友会编,海洋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②《蔚蓝色的辉煌——青岛海洋科苑英华录》,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③《青岛百科全书》,青岛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