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人物研究>名人与青岛>科技名人与青岛

          童第周与青岛

          时间:2020-01-13 | 来源: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童第周(1902~1979),字慰孙,浙江鄞县人。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早年在比利时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先后任国立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心理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解放后,历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主任,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青岛常委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童第周是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家和教育家。他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在科研领域取得的骄人业绩,赢得了世人的敬重,被誉为“国际克隆先驱”。这位对中国科学事业产生深刻影响的科学界大星,与青岛结有深深的情缘。他50多年的科学生涯,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青岛度过的。

            留学归来踏岛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逐渐沦陷,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童第周在比利时比京大学读博士,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一股强大的爱国救亡烈焰燃烧在心头。他连夜起草了一封信,分送到当地中国留学生住处的信箱内,通知大家到一个咖啡馆的地下室集合,共商抗日救亡之策。在他的发起、组织下,中国留学生成立了学生总会,奋起开展抗日救亡示威活动。因组织、领导抗日示威,童第周被比利时警方拘留,但他毫不畏惧,与警方展开坚决的说理斗争,致使警方理屈词穷。

            1934年底,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童第周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坚定地踏上了归国之路。在国外时,他听说十九路军在上海打得不错,陈铭枢(九一八事变后任京沪卫戍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1933年参加领导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建成立了反蒋政府,召集国外留学生和社会有识之士开展反蒋运动,因此决意前往参加。途经香港巧遇陈铭枢后,才知道十九路军已经退出上海,福建事变受挫。为此,他放弃了去福建的念头,计划去中央大学教书。后来,了解到中央大学派系斗争激烈,经人介绍推荐便到了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

            初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童第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自己可以倾心为祖国效力,他感到兴奋、踏实;看到青岛码头外国军舰和商船来去自如、耀武扬威,想到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沦落到遭受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他又感到异常痛苦和忧伤。经过深深的思考,童第周下定决心,要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作以发愤教书科研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到国立山东大学后,学校安排他担任生物系教授。他治学十分严谨,授课认真清晰,注重联系实际,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上胚胎学实验课时,他细心地教学生们如何移植蛙卵组织和进行鸡胚胎的组织培养,用自己动手制作的仪器作实验示范,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授课之余,他带领学生们孜孜不倦地搞科研、做实验,每次操作都亲自指导、严格要求;带领学生们到小河边、溪水旁采集蛙卵,带回实验室培养,观察发育情况;指导学生们练习剥除卵膜,做好实验记录;还发起组织了书报讨论会,亲自为学生们作实验胚胎学的论文报告,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等。这些做法开辟了教学、科研的新风,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推动了科研的不断深入。这期间,他带领同事和学生们在深化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研究的同时,深入进行了海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功地证明了在未受精的卵子中已经存在器官形成的物质,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等。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1935年,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整个华北危在旦夕。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于12月9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国立山东大学学生也立即行动起来,在共产党员的倡导下召开学生大会,成立了山大学生抗日救国会,并向礼贤中学、铁中、女中等学校发展,成立了青岛市学生抗日救国会。学生们向全国各地发出响应、声援北平学生抗日救亡义举的通电,并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学生的正义行动受到国民党青岛当局的镇压,李声簧等多名学生被拘留。1936年2月,国立山东大学校务会议作出决定,勒令李声簧等六名学生退学。山大学生抗日救国会立即召开学生大会,提出强烈抗议,并对被勒令退学的六名学生采取了保护措施。 青岛的学生运动震惊了位于鱼山路36号的童第周故居南京国民党政府,密令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进一步武装镇压,抓获并关押了二十多名学生。

            童第周的抗日爱国之心与学生们息息相通。他痛恨日本侵略中国,以至于外出买东西宁可多花钱也坚决不买日本货,菜店到家中送菜也只要中国品种。对学生们的抗日爱国正义行动,他更是给予坚定的赞赏和支持。在教授会议上,他义正词严地反对学校当局的做法,积极做工作,想方设法减轻校方对学生的处罚,努力保护受迫害的学生。学生罢课坚持了半个月之久,山大校长被迫辞职。3月底,六名被开除的学生被青岛当局押送出境,离开了曾朝夕相处的尊师和校友。

            童第周为保护学生所做的努力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初衷,但学生们却把感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当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而受到记过处分的周瑛(1932年8月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曾为童第周的学生)在回忆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在这样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童先生是始终支持学生的,并保护了一些同学,只给与记过处分,我就是其中之一。从这里也可以说明童老的爱国抗日立场。”“我们师生虽然只相处两年,但……至今童先生的一言一行记忆犹新,他对我的教益是终生难忘的……”

            几经迁徙再赴青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战乱中,童第周随国立山东大学先后搬迁到安庆、武汉和万县复课。不久,国立山东大学被解散,童第周又先后辗转到国立编译馆、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工作过。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担任校长,邀请童第周继续回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为此,童第周离开复旦大学,同年再赴青岛,到国立山东大学担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47年,青岛爆发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国立山东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来举行游行示威。校方以警备司令部已有准备为由,极力阻止学生上街游行。童第周作为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会的负责人和生物系主任,坚定地站在正义一边,旗帜鲜明地支持学生运动。学生们走出校门、走上街头,童第周也与大家并肩前行。军警用铁丝网封锁道路,学生们被迫在鱼山路、大学路一带路口停下。这时,军警冲入封锁圈,残暴地殴打学生,100多名学生被打伤,其中20多人受重伤,并抓走了140多名学生。当时,军警殴打学生的地点正好位于童第周居住的鱼山路国立山东大学第一教授宿舍楼下。他冒着危险,与曾呈奎(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前任所长,中科院院士)一起,到楼上偷拍了军警打人的照片,并送到《民言报》发表。后来,他又与学校总务长周钟歧一起,到警备司令部找到刘安琪(后为台湾警备司令),提出释放学生、将受伤的学生送医院治疗等要求。经过多次交涉,终于把被抓的学生解救出来。事件发生后,青岛一家英文版报纸《民言报》刊登了军警镇压学生的消息,被国民党当局查封。童第周得知后,与曾呈奎和叶毓芬(童第周的妻子,时为国立山东大学助教)一起,从内部买了100份报纸,连夜装进信封,分寄到全国多所大学,揭露国民党青岛反动当局的罪行,扩大对青岛学生运动的宣传。

            在迁徙和动乱的条件下,童第周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1937年国立山东大学迁到四川万县时,他不畏旅途艰险,只身一人星夜兼程赶到新校,使生物系在全校首先开课;后来到地处四川李庄镇的同济大学任教,吃的是发霉的“平价米”,点的是油灯,喝的是混浊的长江水,但他全然不顾,一丝不苟地埋头工作;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后,在支持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的同时,他与曾呈奎一起,积极创造条件,于1946年创建了国立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开创了中国自己的海洋研究事业。

            1947年4月,童第周被聘为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为副所长。

            为深入搞好科研,童第周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土办法”来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没有电灯,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的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在研究工作中,为了降温的需要,派人到野外去取天然冰……就是在这样艰苦、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带领他的同事、学生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研究成果。

            喜迎建国还故地

            1948年2月,经国立山东大学推荐,童第周去美国讲学考察。他先在耶鲁大学讲学,后来到一个海洋研究所做实验。旅美期间,听到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童第周感到无比激动和高兴!他毅然放弃了继续在美国讲学考察的机会,想方设法买上回国的船票。他兴奋地对外国朋友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

            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的前夕,童第周又一次回到青岛。6月2日青岛解放,人民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载歌载舞欢迎共产党,迎接子弟兵,庆祝青岛的新生。国立山东大学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童第周与全校师生一样,沉浸在极度兴奋和喜悦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童第周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中,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科学教育等工作建言献策。1949年11月,国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由毛泽东亲自抓。不久,童第周、曾呈奎联名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建议在青岛成立全国性的海洋研究所。1950年8月,童第周受命与曾呈奎、张玺等研究员一起,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童第周担任研究室主任。针对研究学科空白和落后的状况,他位于南海路7号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们在短时间内争取到几位刚回国的专家,建立并开展起鱼类生态学、资源生物学、繁殖生物学、浮游动物学、沉积生物学和物理海洋学等研究。同时,招收大批优秀青年学生,培养壮大物理化学、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队伍。1951年,国立山东大学发展成为有5院18系的文、理、工、农、医多学科综合大学,中央决定由华岗担任校长,童第周担任第一副校长。他积极协助华岗抓好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并身体力行地搞好教学和科研,使国立山东大学的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着的成绩。1955年,童第周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地学部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所长。1956年5月,他离开工作、生活多年的青岛,从国立山东大学调到地处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开始,童第周特别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国际提供了系统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等一起,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居世界先进行列的成绩。同时,他还在防止海洋有害生物、人工养殖经济水产动物、开拓培育经济鱼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使人感佩的是,

            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的研究方面,他完成了一项举世瞩目的有趣实验: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产生了一尾既具有金鱼性状又表现出鲫鱼性状的子代——核质杂种鱼,从而证实了异种克隆的可能性。后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应用童第周所建立的鱼卵核移植研究和显微注射技术,将培养30多天的银鲫的肾细胞连续核移植,获得了一尾性成熟的成鱼。这是世界首例成功的脊椎动物体细胞克隆,比体细胞克隆羊“多莉”问世早15年!

            出于对童第周的敬佩,画家吴作人特为童第周作了一幅画,将他培育出的鱼称作“童鱼”。诗人赵朴初还专门题了诗:

            异种何来首尾殊,

            画师笑道是童鱼,

            他年破壁飞腾去,

            驱逐风雷不怪渠。

            ……

            变化鱼龙理可知,

            手提造化出神奇,

            十年辛苦凭谁道,

            泄露天机是画师。

            为表达对曾在青岛工作、生活过的已故文化名人的深切缅怀与纪念,1995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百花苑兴建了文化名人雕塑园,为20位曾在青岛工作、生活并作出特殊贡献的已故文化名人树起了塑像。中国科学界一代宗师童第周的塑像首批落成园内。当人们步入这座绿树成荫、鲜花丛生的雕塑园时,会看到那尊青铜色的童第周塑像。他轻松而自然地伫立,两臂交织在胸前,面容刚毅而和善,目光深邃而辽远。他眺望着浩瀚的大海,倾听着不息的涛声,时而像是在沉思,时而又仿佛是在对人们说起那句他经常说的话:“中国人也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到的事,我们照样能办到。”

            (作者:丁广斌)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章:

            ①《童第周:追求生命的真相》,童第周着,旭峰、文菂编,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②《山东大学(青岛)人物志》,山大(青岛)校友会编,海洋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③《蔚蓝色的辉煌——青岛海洋科苑英华录》,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④《中国海洋城》,徐磊、宋立江、颜涛、江新霁编着,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⑤《曾呈奎传》,徐鸿儒编着,学苑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一版。

            ⑥《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⑦《青岛百科全书》,青岛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⑧路甬祥:《在童第周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⑨马晓岚:《辛勤劳动换来的天才——科学界纪念童第周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