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和我有着历史和骨肉的关系。
──舒 群
舒 群主要着作书目
《没有祖国的孩子》(中篇小说),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
《战地》,北新书局。
《海的彼岸》,烽为社。
《我的女教师》,辽宁人民出版社。
《崔毅》,东北人民出版社1945年。
《老兵》(中篇小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
《秋密的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
《这一代人》,作家出版社,1962年。
创作研究专着《中国话本书目》。
《舒群文集》,华夏出版社,1984年。
1986年,出版系列短篇集《毛泽东故事》。
舒群(1913—1989),现代作家。原名李书堂、李旭东,笔名黑人、舒群。1933年到青岛,1934年离开。出版有长篇小说《这一代人》,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雪》、《秘密的故事》和一批短篇小说,他是30年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成员之 一。解放后,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作协顾问、大型文学期刊《中国》主编和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青岛二三事
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向沈阳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仅仅4个月,整个东北三省的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舒群怀着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和强烈的爱国热忱,毅然在哈尔滨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他没有与父母辞行,直接奔赴抗日战场。
也在这年秋天,舒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在中共哈尔滨地下市委第一个党报《哈尔滨新报》的副刊《新潮》上,舒群经常发表诗歌和散文,并被这家报纸聘为通讯员。1932年3月,经陈仕卿介绍,舒群参加了第三国际中国组的工作,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被派到第三国际所设洮南情报站任站长,以《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的名义作掩护,从事情报工作。在第三国际工作期间,舒群业余从事写作并演出进步戏剧,与在哈尔滨的一批进步文学青年,如塞克、罗烽、白朗、萧军、萧红等,以笔作枪,进行反日斗争。这支队伍日后发展、成长为东北作家群,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33年秋后,在日伪的残酷统治下,哈尔滨成了龙潭虎穴,进步作家和革命人士遭到迫害和追捕。舒群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避开迫害,1934年初,舒群只身逃离东北,奔向青岛。他在东北写的作品都没带出来只带出了一批日寇在东北的暴行照片。
在青岛,舒群由同学介绍结识了倪鲁平及其一家。倪鲁平是国民党青岛市政府社会局的科员,思想进步,追求光明。舒群虽与党失去联系,心却与党在一起。舒、倪二人志同道合,成为知交。倪鲁平为舒群找了工作,安排了住处,并介绍尚在青岛市立女中今育才中学读书的妹妹倪菁华嫁给了舒群。舒群夫妇二人居住在观象山麓的观象一路1号楼下的一间房子里。
舒群与倪鲁平都在寻找党组织。此时,舒群在哈尔滨商船学校的同学高嵩正在青岛从事秘密恢复党组织工作。高嵩在九一八事变前即已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于东北海军军官学校轮机系,1930年随东北海军移驻青岛,任海军教导总队第四中队分队长。高嵩受中共上海中央局的指示,在青岛独立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工作,并于1934年6月建立了中共青岛市委筹备委员会,任常委。但舒群并未与高嵩谋面,也不知道高嵩的真实身份。
在从事左翼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倪鲁平与高嵩接上了关系。1934年5月,高嵩在给党中央的工作报告中写道:
……十二、三日,成天价有个脱离国民党而现在仍然当社会局劳动股科员的A君来谈话。他自以入不了我党为恨,但无论如何,我们只以民众的形式来观察他。他对他的弟、妹也都强迫学习马列主义。他的妹子只能念书,他的妹夫整天价谈着文艺。对于他们这一团知识分子,我们决定一面监视,一面训练,决定允许他们的要求——开展左翼作家的组织,同时准备发行一种文学刊物。
这里的A君,即是倪鲁平,弟弟是当时在市立中学读书的倪鲁杰,妹妹即倪菁华,妹夫便是舒群,当时叫李书堂。通过倪鲁平,舒群接上了党的关系并在倪全家的掩护下开始了革命活动。
舒群在青岛稳定下来后,立即写信到哈尔滨,力邀处境危险的萧军、萧红来青岛。6月12日,二萧离开哈尔滨,三日后抵达青岛,先住在倪鲁平家,后搬至观象一路1号,与舒群夫妇比邻而居。
舒群与萧军、萧红夫妇有着生死患难的情谊。1933年10月,萧军、萧红合着的第一本小说散文集《跋涉》,因囊中羞涩,无力出版。舒群得知后,将第三国际给的活动经费30元拿出来帮朋友出书。当时第三国际给的活动经费很有限,舒群好不容易才积攒了40元钱,交给父亲收藏着。当舒父得知儿子要将钱拿出来给他们出书时,这位老工人说,拿去吧,我们还不至于饿死,你朋友出书要紧。《跋涉》就这样印出来了。对此,萧军耿耿不忘。而舒群却对朋友说,萧军一直说我帮助他,其实应该说是党帮助了他,我哪来那么多钱呢。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成名之作,素材却是在舒群的帮助下获得的。1933年春天,舒群在哈尔滨。一天,傅天飞来到舒群暂住的《哈尔滨商报》,要送给他一份“礼物”——磐石抗日游击队发展壮大的始末和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史。傅天飞讲得有声有色,酣畅淋漓;舒群听得津津有味,倍受感动。舒群又毫无保留地讲给萧军、萧红听,二萧听后异常兴奋,让舒群把傅天飞请到家里,再次讲述游击队的故事。萧军决心以磐石游击队的英雄事迹为题材,加上自己在军队里的生活经历,写一部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亡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八月的乡村》,是1934年萧军来青岛后在观象一路1号创作的。《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最成功地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一部力作。
1979年萧军写了《赠舒群》,在诗前写有小序:
1979年1月15日,舒群来北京我所居处的银锭桥西海北楼寓所。一别近20年,各经生死患难,又得重逢,殊非易事。除杯酒叙衷肠外,口占一律赠之,缘1934年我和萧红与彼夫妇曾共居于青岛观象一路1号故也。
患难交情五十年,濒经生死又开颜
松花江畔飘蓬日,观象山麓秋暮天。
骨月情亲薄四海,合离几度唱阳关。
相逢此夜庸何易,杯酒衷肠话惘然。
《没有祖国的孩子》
1934年9月,中共青岛市委重新建立,高嵩任市委书记,王金玉任组织委员,倪鲁平任宣传委员。同时还成立了反帝大同盟,由倪鲁平兼书记。在青岛党组织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意外情况,原来组织委员王金玉是混入党内的国民党密探。他以钟渊纱厂进步工人的身份出现,加之有海军工厂的熟人介绍,所以赢得了高嵩的信任而被重用。他的真实身份是国民党中统特务兼青岛市公安局侦缉队便衣侦探。9月27日,王金玉带领侦缉队员闯进设在吴县一路14号的市委机关,高嵩被捕。敌人又闯进倪鲁平家,将倪鲁平、舒群、倪菁华以及倪鲁平的弟弟、姐夫等一并逮捕,而此日正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中秋佳节。
倪母原本也邀请了萧军夫妇一起过节,因二萧临时有约,这才免去了一场灾难。舒群等被捕后,党内同志迅速通知二萧撤离,他们仅仅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便匆匆离开青岛赴上海。
舒群和高嵩等人被捕后,被关押在公安局后院的拘留所里。当时青岛市长沈鸿烈是哈尔滨商船学校和东北海军军官学校的校长,公安局长王时泽是沈的嫡系,而王时泽又是高嵩、舒群在哈尔滨的老师,高嵩的哥哥高仁和是公安局的总务科长。由于这几层关系,被捕不久,高嵩、舒群即被从拘留所转到公安局前楼的一间大办公室内关押。高嵩、舒群是哈尔滨商船学校前后二期的同学,他们见面交谈后,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高嵩积极鼓励舒群与敌斗争,并把对付敌人审讯的一套办法都悄悄地告诉了舒群。舒群也把自己在青岛写的诗集和构思《没有祖国的孩子》的情节告诉了高嵩。
《没有祖国的孩子》 是舒群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舒群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描写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高丽今朝鲜后一个没有姓名苏联儿童都叫他果里的朝鲜儿童,父亲因领导罢工被日本鬼子杀害母亲为了孩子们不再“过猪的生活”,让他们逃到自由的地方——一个离自己祖国有几千里远的中苏边界的小村镇。果里给人家放牛,哥哥种地,一家人住在“垃圾箱般”的小屋里,勉强维持生活。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践踏到这个边界小镇,哥哥被日本鬼子抓走,果里在劈死一个日本鬼子后死里逃生。不久,苏联儿童回到自己的祖国,果里去苏联不成,冒充中国人又被认出来,成了没有祖国的孩子。在这篇小说里,舒群称日本侵略者为“魔鬼”,控诉了“魔鬼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又以崇敬的心情歌颂了果里善良的心灵和果敢刚强的民族精神。
当舒群把《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主要情节说给高嵩听时,高嵩认为,此书内容很好,很有教育意义,应赶快写出来,并对书中的一些情节提出了修改建议。小说大部分初稿完成后,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就是高嵩。许多年后,舒群回忆说“他鼓励我把书写出来,完成这本书的动力就是高嵩。”1935年1月,高嵩与倪家兄妹等被解往济南高等法院。高嵩被判刑6年,关押于青州第四监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而获释出狱,回青岛后,参加组建青岛崂山抗日游击队,后到胶东参加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并担任胶东八路军指挥员。1940年8月在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时,因日寇“扫荡”而牺牲。倪鲁平于抗战爆发后出狱,在胶东从事抗日斗争,1939年在黄县(今龙口市)牺牲。
高嵩走后舒群又被押回拘留所的一个单间房内,继续创作《没有祖国的孩子》的最后部分。舒群被捕后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党员身份,敌人也没有抓到有力证据,无法给他定罪。1935年春,舒群获释出狱。但他已无法在青岛立足,只得经烟台赴上海,在上海从事创作。
1935年底,《没有祖国的孩子》全部脱稿,舒群托人面呈鲁迅先生,但鲁迅先生终日忙碌,无法分身,后转给上海左联负责人周扬,由苏灵扬做了若干修改后,在傅东华主编的《文学》1936年5月号上发表了。
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下,《没有祖国的孩于》发表后,在文坛引起很大震动,获得周扬、周立波、梅雨等人的好评,从而使舒群迈上了文坛。
后来,舒群到上海继续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并于1935年底恢复了党的关系。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写了二十多篇短篇小说,以及两部中篇小说《老兵》和《秘密的故事》,还有没成集的散文、长诗等,共有30多万字。
1984年,《舒群文集》出版,《没有祖国的孩子》因属初作,故列为卷目首篇。在序中,舒群写到:
1934年春,我自哈尔滨到青岛……是时,我已开始酝酿《没有祖国的孩子》的内容结构。约九月间,青岛地下党组织,全遭蒋介石蓝衣社特务破坏,我亦被捕,与党市委书记高嵩同志被囚一室。在尊敬的高嵩同志的支持与鼓舞下,我完成了《没有祖国的孩子》的草稿。在这里,我首先应向作为山东八路军之一的、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壮烈牺牲的高嵩烈士致谢致敬;当然,包括倪菁华、倪鲁平等敬爱的诸同志及其全家人都在内。
舒群曾深情地说:“青岛和我有着历史和骨肉的关系。”这“历史和骨肉”与高嵩及倪家紧紧相连。1982年,年逾古稀的舒群在回忆青岛时的生活说:“鲁平、高嵩去世已久,菁华而今安在?……现已时过境迁,陈迹久远,有如隔世;而我仍在念念不忘。”
造化是如此弄人。倪菁华不仅仍在人间,而且含饴弄孙,十分硬朗。建国后,这位历经磨难的知识女性在河南省郑州市委党校任领导职务。而舒群早已是名扬四海的知名作家。只是他二人均已更名换姓,无从知晓。1982年6月27日,青岛着名学者鲁海在《青岛日报》发表了一篇《舒群在青岛》的文章,见报后即有人来问舒群的地址。原来,倪鲁平的妻子4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青岛,她对着名作家舒群毫不知晓,读报后方知舒群就是她当年的妹夫李书堂。此后,鲁海先生通过萧军,才使他们恢复了联系。
1989 年 8 月,舒群在北京逝世。他一身光明磊落,坚信共产主义,辛勤劳作,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热爱祖国,在生命的终点,又把遗体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倘若高嵩、倪鲁平泉下有知,他们也会为这个战友欣慰的。
在东北作家群中,舒群卓然兀立,以他的文学成就,以他的高风亮节,以他革命的一生。
(作者:李草晖)
主要参考书目:
① 《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五集、第十集,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文化志办公室编印。
② 《萧军评传》,王科、徐塞着,重庆出版社,1993年9月。
③ 《舒群传略》,董兴泉着。
④ 《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⑤ 《舒群和萧红》,丁言昭着。
⑥ 《舒群文集》,华夏出版社,1984年。
⑦ 《青岛名人游踪》,鲁海编着,青岛出版社,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