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人物研究>名人与青岛>中共名人与青岛

          一大代表——王尽美

          时间:2008-04-27 | 来源: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王尽美,27个闪光的年华,为了早期的青岛革命事业,他数次来青岛。他生命的最后时间大部分是在青岛度过的,最后的精力,全部奉献给青岛,他是在青岛与世长辞的。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北京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
            1961年,董必武同志在武汉深情地写下了《忆王尽美烈士》:

            四十年前会上逢,

            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

            君与恩铭不老松。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诸诚欣然为烈士题词:丹心常在,浩气永存。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他的祖籍是五莲县的后张仙村(原属莒县),在祖父祖母那一代,为生计投奔亲友来到大北杏村,当了地主“见山堂”家的佃户。“见山堂”是地主王介人家的堂号。王介人与王尽美的祖上都是同一个村,同一个宗族。王介人家比王尽美家早几代来到大北杏村,成了地主。后来,“见山堂”分家,分出一个“冠山堂”来,户主是王寿人。而王尽美家种的土地分给了王寿人,又成了“冠山堂”的佃户。
            王尽美的祖父名叫王兴业,早逝。父亲王五在王尽美出生前四个月也病逝。王尽美一来到这个世上,家中就只有祖母和母亲,两代寡妇守着他这棵独苗,相依为命,过着孤苦的生活。王尽美小时候,土地由一个叫李四的长工种着,农忙时也雇几个短工。母亲除做庄稼活和家务活,还纺线卖钱来增加收入。此外,逢年过节还须到地主家无偿帮厨,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二十日,甚至一个多月。
            王尽美的故居处于大北杏村东南角,地主“冠山堂”家对面的一个小胡同里,是一个大门朝南的小院,有南屋东厢房还有一个驴棚(现只有东厢房)。这本是地主“冠山堂”家做仓库和养牲口的地方,因为王尽美家没有房屋,便住在了东厢屋里。在这是,王尽美度过了整整20年。
            王尽美的启蒙教育是通过陪读开始的。当时,大北杏村没有学堂,地主家的孩子读书都是把先生请到家里。王尽美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先后到地主“见山堂”、“谋耕堂”、“井新堂”家做陪读。1910年,大北杏村办起了村塾,又读了两年村塾,此后又在本村读完了初小和到枳沟镇读完了高小。
            王尽美的师范教育成为他探索革命真理的起点。1918年7月,王尽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为什么要去读师范?他在两年后所写的《我们对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一文中有过详细地阐述,他认为:中国人知识太简,不能辨别是非,要提高平民的知识,非从教育着手不可。他是抱着“把我国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在济南求学期间,他的亲戚朋友对他的人生转折起到了重大作用,当时任济南律师公会副会长,具有强烈反封建反军阀观点的王云樵,是他的同乡本族,称他为小叔。
            当时在济南的山东议会议员,国民党左派领袖王乐平,是他的同乡、远亲。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王尽美在家乡就与其相识的王翔千,此时也离开了家乡的国民学校来到济南育英中学任教。他们都是诸城一带有名的知识分子,热心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经济上都很有钱,对王尽美的影响和资助是很大的。另外还有王象午、王志坚、赵震寰等诸城学子,此时,都在济南求学,王尽美在家乡时就跟他们交往密切。这些人跟王尽美后来结成了一个革命群体,成为了山东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的中坚和核心。
            在王尽美那短暂的生命中,其最后的岁月大部分是在青岛度过的,最后的精力,几乎全部给了青岛人民的革命事业,他是在青岛与世长辞的。
            王尽美患得是肺结核,是长年的忘我工作和环境的艰苦造成的。据罗章龙回忆,1923年王尽美在山海关时,就染上了肺结核,“尔后时间经济两感缺乏,不能得到适当疗养,病势日剧”。到1924年底和1925年初已是晚期,有时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然而,为了党的事业,他不顾疾病的折磨,顽强地夜以继日的工作。
            1925年1月初,王尽美以孙中山特派员的身份到青岛开展国民会议运动。所谓国民会议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军阀独裁统治的群众性民主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推翻军阀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关于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最早是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7月《第二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提出来的,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接受了这一主张。不久,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有300多个团体参加的国民会议促成会总会,中共中央把各省市党组织负责人召集到北京,听取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报告,以推动国民会议运动在各地的开展。王尽美和国民党方面的王乐平、阎宏公德以及王哲参加了这一活动,在由北京返回山东的路上,他们受到了孙中山的接见。后来王哲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我们到了天津后,要求见一见孙中山,孙中山先派人来接洽,之后他在国民饭店分别接见了我们四个人。因为王尽美同志1924年1月到广州出席国民党“一大”时,就与孙中山相识,所以孙中山先接见了王尽美,与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并委派王尽美为国民会议宣传特派员,授予了盖有‘孙文之印’的委任状。”
            王尽美到青岛后,住在连升客栈,并与1月11日在《大青岛报》上刊出《王尽美启事》,联络各界,宣传召开国民会议的意义。青岛各界各团体来访者络绎不绝,令王尽美应接不暇。青岛国共两党在邓恩铭和鲁佛民的领导下也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国会议运动很快开展起来。1月17日,37个团体,300余名代表举行了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会议。王尽美在会上进行了讲演。随后,王尽美又多次召开群众大会。他带病讲演,扩大国民会议运动的宣传。建国后,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的余修在回忆王尽美时这样写道:“1925年,正是海岛上春寒料峭的时候,青岛中山路南头,一座名叫“福禄寿”的剧场里,坐满了工商学各界的人士。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有一位身躯颀长的青年人,方面大耳,快步走上讲台。他年约二十七、八,穿一身灰布长袍,笔挺地站在讲台上,用锐利的目光,扫视全场听众的兴奋面孔。而他自己的脸上也是充满激昂的表情。等欢迎的掌声落下来,他便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演。这位讲演者就是王尽美。他对时局的分析,精辟深透,他的革命立场鲜明坚定,他那政治家的风度,十分吸引人的讲演才能,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若干年来都不能忘记他。
            余修所讲的那次大会,到会的人很多。当时王尽美身体已是十分虚弱。会后不久,王尽美返回济南,由于劳累过度吐血晕倒,不得不住进了一家日本医院治疗。
            1925年春,青岛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王尽美参加了组织和领导工作,始终坚持斗争在第一线,同时,他的病情也急剧恶化,后来竟卧床不起,党组织和同志们都十分关心他的病情,一些与他过往甚密的国民党人士,如王乐平、鲁佛民等都曾捐款资助过他,然而,他的病情还是一天重似一天。组织上要他住院治疗,但他认为那样花费太大,婉言谢绝。组织上只好劝他暂时离开工作机关,回家乡休养。王尽美考虑到自己已不能再坚持工作,留在青岛,徒然给组织和同志们增添负担,于工作无益,便接受了建议,回诸城休养。1981年王尽美的儿子王乃征对此有过这样一段回忆:父亲最后一次回家是在1925年6月,那是他在青岛病重回家来休养的。当时,我们全家虽为他能回家长住,同家人团聚而高兴,但看到他病得面黄饥瘦时又十分难过。父亲的病情很重,为了给父亲增加点营养我们家竭尽全力,经常给父亲做些可口的汤饭。同时,党组织也热忱地关怀着我们的父亲,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寄些钱来,作为父亲生活和医疗费用。此外,奶奶和母亲还四处奔走,请求良医,希望能把父亲的病治好。但是父亲患得是肺结核病,当时的医疗条件,对这种疾病毫无办法。所以,回家后父亲的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全家难过极了。记得在父亲昏迷的时候,母亲常常拉着我和弟弟坐在父亲的病床边垂泪。有时父亲也被亲人的抽泣声惊醒。这时,他就振作精神,对亲人们安慰一番,说道:“不要难过,即便死也不可怕,唯独是咱们穷人还在受苦受难,党交给我的革命任务还没完成。”父亲的话,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1925年7月,王尽美常常处于昏迷状态。为了延续他的生命,家里的人变卖了可以变卖的一切东西,用病床做成担架,上面罩上一架防烈日暴晒,苍蝇叮咬的帐子,由乡亲们拾着,母亲在身边护着,一步一步把他送到高密车站,乘火车到青岛,住进了青岛医院。许多在青岛工作的战友不断地前去看望他,见他骨瘦如柴,都十分难过。据当时曾看护他的陈文其回忆:王尽美对来看他的同志从不说自己的病情,总勉励这些同志好好为党工作,他最大的遗憾是,想不到会死在病床上。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岛病逝。他的母亲悲痛得一连哭晕过几次。
            遵照党组织的安排,陈文其为王尽美置为了寿衣,青岛国民党左派鲁佛民出资买了棂柩,王象午负责护送棂柩到大北杏村,安葬在村东南的枣行墓地。
            王尽美病逝以后,家中撇下了祖母、母亲、妻子和一个六岁、一个两岁的儿子。一年后祖母去世。妻子李氏,1914年8月与王尽美结婚,比王尽美大一岁,是莒县后庙村人,性情温良朴实。王尽美病逝后,全家的生计几乎全部靠她一人支撑,长年劳累,加之对丈夫的思念, 1929年病逝。此后,王尽美一家只剩下他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1948年,董必武在写给张云逸、马保三等几位华东局和山东分局负责同志的信中,特别表示过对王尽美的家属的关怀。不久,山东分局派专人到大北杏村看望王尽美的母亲和孩子,随后,分局统战部长李宇超便把这位老人接到济南,跟他住在同一个院里,由他的爱人刘淑琴照料奉养,使这位历尽千辛万苦的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对于王尽美的后代,党组织给予了极大关怀。王尽美的亲密战友王翔千资助他的长子王乃征上学读书,后又送其及弟王乃恩参加革命,两人在革命大家庭里茁壮成长。王乃征现在长春,离休前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乃恩现在上海,离休前任中共上海市工交党委副书记。
            为了纪念王尽美烈士的业绩,宏扬他的革命精神,1959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王尽美烈士的遗骨由大北杏村迁到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建基立碑,并在珍珠泉畔矗立起王尽美烈士的巨大雕像。1992年,中共诸城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新建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陈云同志题写了馆名。
            沉浮谁主问苍茫,
            古往今来一战场。
            潍水泥沙挟入海,
            铮铮乔有看沧桑。
            这是1918年王尽美离开故乡,踏上征途前,登乔有山时吟作的诗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80多年前烈士以诗志抒发了对推翻1月世界的远大抱负和必胜信念,今天,烈士的遗志仍将激励着我们为振兴中华,建设四个现代化而奋发图强。

            来源:《辉煌的足迹——中共名人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