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育人 向海而歌
——青岛市市南区深度打造区域海洋特色教育高地实践探索
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局 王轶强
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回望历史,古希腊、古罗马、葡萄牙、荷兰、英国无不是因海而兴。环顾现实,当今所有强国,美、英、法、俄、德、日、意、以色列无不是海洋强国。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海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战略领域。未来,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知海、爱海、驭海、护海的国家公民和人才资源。
国家战略决定了教育的使命和担当。基于国家战略、区位特质和资源优势,市南区准确把脉时代定位,激活市南教育的蓝色基因,聚焦立德树人总目标,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的育人价值,整合区域海洋教育资源,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塑造必备品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筑“以海育人”区域海洋教育特色高地,为培养会创新、会合作、会学习,具有海文化特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市南经验。
一、“以海育人”的缘起
市南区选择“以海育人”的海洋教育作为新时代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改革项目,是经过了系统思考和审慎研究的。区域整体的教育改革构建是要瞄准政府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发展现实与机遇,在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下,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人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特色化、优质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并逐步形成政府支持教育,教育反哺社会的教育生态。因此,市南区立足教育高位更均衡,着眼教育优质再提升,确定了“以海育人”的区域海洋教育特色。
(一)时代紧迫性
“以海育人”的提出,是基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抉择。实现海洋强国,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更需要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海洋教育等软实力的强有力支撑。
以往的海洋科普教育,注重知识传递,忽视人文教育,缺少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缺少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规划与实施。然而,海洋教育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构建一个完整的海洋文化教育体系,全方位培育中小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刻不容缓。选择海洋教育,是缘自市南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海洋底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性思考和系统性论证。
(二)城市特质性
“以海育人”的提出,是源于市南区拥有全国海洋科研海洋制造的领先地位和资源优势。青岛市不仅有着海洋自然资源优势,而且还集聚了国内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研究机构(其中有20多个科研机构在市南区),40%以上的海洋专家学者,50%以上的海洋教学研究力量,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80%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海洋装备制造。(图:海上钻井平台照片,半潜船照片)
也是因循市南区沿海而设、因海而兴城市发展根脉,1898年建制,青岛港的建设带来整个城市的兴盛,目前是东北亚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海上贸易基地和国家海防前哨。
更是传承建市百多年来市民厚积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蓝色是青岛市民共同的文化底色,大海影响和塑造了青岛人宽厚、包容、开放、坚毅的性格,以及亲海、知海、爱海的情怀。
(三)教育开拓性
“以海育人”的提出,拓展了学生文化教育与个体培养的范畴和标准,是在以往海洋教育成果基础上的创造性提升,着力激发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教育新动能,创造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教育新态势,形成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倾力打造中国沿海区域教育特色。
(四)对外连接性
传统教育往往封闭于自然属地,缺乏与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在国外,海洋文化教育已普遍发达。海洋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特征。“以海育人”的提出,使得海洋教育成为与世界同行国际交往最普通的文化媒介。海洋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更具有与时俱进的世界开放性。
二、“以海育人”的育人价值
自2004年开始,市南区已经在全区各校逐步推进了海洋教育,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深度总结和挖掘海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南区把海洋教育提升为全域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呼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海商”教育的概念,整体提升海洋教育的品质和格局。
所谓海商,相对于人的智商情商而言,市南区把它看作是海洋品格特质的商数(Sea Character Quotient),是海的人文精神与品格,海的文化与样态在个人成长方面的映射与塑造。它是一个人对于海的情感认同程度,客观认知水平,实践应用能力。是以海元素为考察依据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为此,市南区对基于“海商”的海洋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市南区的海洋教育,就是以海商为育人目标的区域教育主张。它以“海”为依托,以“商”为指标,遵循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着眼发展,面向未来,旨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博大谦逊的品格塑造,开放包容的知识获得,丰富多元的创新实践,为市南学生奠定成长底色。
市南区的海洋教育应该是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砥砺相融;是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建设与海洋教育的理论延伸;是中国教育实践和地方教育创新的科学行动;是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担当。是秉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呼应素质教育的时代主题,承接区域改革的要点任务。
市南区的海洋教育正在通过教育思想的特色阐述;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教育目标的准确厘定;教育内容的丰富延展;教育行动的有效实施;教育评价的导向驱动,整体布局,科学推行,全域开展。
三、“以海育人”的策略选择
凡事兴于实。有了清晰地价值定位,在策略布排上就要统筹构建。
(一)创新机制保障
出台配套政策,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架构起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为主体,社会资源多方参与的海洋教育发展格局。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副区长、教体局局长领衔的海洋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海洋教育的规划发展。先后出台《市南区海洋教育实验发展规划》、《海洋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章程》等10余项政策制度,为海洋教育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2014年以来,投入近19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区域海洋教育事业发展。
(二)引进专家引领
发挥海洋专家聚集优势,引入专家智库,从海洋课程、海洋科考、海洋工程、海洋运动、海洋国防等方面聘请专家,成立了“区域海洋教育专家工作站”,为海洋教育的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保障和支撑。聘请山东省科协名誉主席管华诗院士和郑守仪院士、袁业立院士、胡敦欣院士、李华军院士、包振民院士一起共同担任市南区六大学区首席指导专家,各大涉海机构30余位海洋科学家成为市南区各学校首席指导专家,从而使市南区形成了一学区一院士、一校一专家的海洋育人引领机制。
(三)构建联盟联动
市南区将区域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地质研究所、海监支队、海军博物馆等35家涉海单位联合起来,成立了“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各自发挥资源优势,有的开放了专业实验设施,有的带领学生登上了海监船、走进了海防哨所,有的建立了专供中小学科考研学的实验室,有的进行了海洋科考现场直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
(四)打造师资团队
加强海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海洋教育师训体系。将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市南区海洋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基地,培训“海洋导师”,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专题研训、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大洋样品馆,组织“走向深蓝”海洋科普教育培训,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目前全区共培育了12位海洋教育名师,100名海洋教育骨干教师,开设海洋教育市级公开课、研究课、开放课20余节。成立了市南区海洋教育讲师团,拥有高校、涉海科研机构专家100余人,已在学校举办系列讲座1000余次,培训学生40000余人次。
(五)科研实践并举
2017年11月,“区域推进海商教育的实践研究”国家级规划课题正式立项,市南区提出“海商教育”的理念,并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点,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形成小课题群,采用“学科融合研究+园校分层推进”的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并举。
四、“以海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 架起育人观,使“以海育人”有的放矢
从“海”的人文精神中汲取育人的智慧,充分挖掘“大海”精神品质的正能量,提取了胸怀宽广,视野深远,坚忍不拔,激情澎湃,包容交流,健康强健等品质元素为德育素材,形成全区“以海明德十品行”的育人理念,并创作成儿童易于接受的儿歌方式进行普及,也为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建设找到了路径。例如,青岛文登路小学围绕“十品行”开设了“海式学养”德育项目,将“海的精神”融入了校园文化,班级特色和学生行为规范之中。
(二)构建课程群,使“以海育人”有章可循
重视课程作为“以海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课时安排上,校校开设海洋教育区本、校本课程。这是青岛八大峡小学与海监支队开发的海防课,海况观察课,维京时代STEAM教育和《滨海气象观察》《海标辨识》等校本课程。在课程样态上,强调采用STEAM教育、跨学科融合、翻转课堂、实验、研学等方式。市南区实验小学推出了“海洋小课题”探究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青岛基隆路小学与海洋研究所开设空中课堂,现场连线正在远洋考察的“远望号”科考船,让学生直接与科学家对话交流。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科+海洋”为路径,突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开发了纵向贯穿幼、小、初12年,横向涉及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独具市南特色的基础教育海洋区本课程。目前已完成5个:《海之魂》(语文)、《海之韵》(音乐)、《海之蒙》(学前)《海之健》(体育)、《海之美》(美术)五类学生及教师用书编写工作。
(三)开展研学行动,使“以海育人”有声有色
全面开展“海洋教育研学”行动。编辑了《市南区海洋研学指南》手册。为一至八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了八大主题共计16期的海洋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各校每学期开展海洋教育研学周,通过到海洋实践基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活动、志愿者活动及海上科考等活动,把海洋教育的课堂搬出校外,将学生学习的触角伸展进海洋。青岛嘉峪关学校把研学基地搬进海洋,在太平角第三海水浴场附近开发“海洋牧场”,孩子们可以自己亲手种植藻类、养殖海洋生物,真正引导孩子们走进海洋、研究海洋。“海之健”帆船夏令营开展十余年,实现了系统化、常态化。在帆船运动校园普及的基础上,在全国首推帆船运动进机关、进家庭、进社区,培养了一批帆船运动爱好者,深层积淀了帆船之都、全民航海的区域特色。
(四)建立量规表,使“以海育人”落地有标可对
在研究、实施推进海洋教育的过程中,同步推进“海洋+评价”行动,建立“市南区海洋特色校园评估标准”,将“教育理念、组织建设、经费使用、队伍基地、基地保障、课程建设”等纳入评价范畴,携手专家资源、第三方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格局。
市南海洋教育结出丰硕成果。市南区“以海育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被评为青岛市第二届教育体制创新奖。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协会高度肯定,直接支持。十余所学校的海洋教育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海洋教育示范高地示范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市南区“以海育人”的全域性海洋教育实施,彰显的是市南区对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现代教育追求,是市南区新时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区域担当,是顺势而为,顺的是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势,是随波逐流,逐的是教育现代化砥砺前行的洪流。
(责任编辑: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