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文明园地
        今天的天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信仰的力量

        来源:外办  【 】 发布日期:2021-07-26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高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9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号召全国“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高度重视消除贫困问题,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在陕西、贵州、宁夏、山西、四川等地主持召开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2020年3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有力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确保取得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五级书记抓扶贫,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积极参与,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2020年,这场举全党全国之力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这一成就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中央明确要求,脱贫攻坚期内已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相关政策要保持一段时间,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在脱贫摘帽后,各地方各部门陆续出台后续政策,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强化了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忍饥挨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至今也没能完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而我国仅仅用几十年就历史性解决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这一伟大壮举,将载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向世界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突破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2015年至2020年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3年至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规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农业、社会领域等重点领域投资持续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蓬勃兴起,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到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电装机容量、互联网基础设施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还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港珠澳大桥。

          科技创新作用凸显。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20年,我国研发(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4%,比2015年提高0.18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在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2019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18年提高至2019年的10.72年,基础教育巩固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确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就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部署。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0%,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8.3%。2020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83.4%,比2015年上升17.4个百分点,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3%多,比2015年提高5个多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3.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若干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体系基本形成,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放管服改革成效显着,“十三五”期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7.6万亿元左右,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7年的第78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31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负面清单大幅缩减,我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1月底,我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对外投资存量从2012年0.5万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2.2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比2015年实际增长31.3%,2016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5.6%,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居民生活质量显着提升,消费较快增长,吃穿用有余,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居民居住条件显着改善,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39.9平方米和49.6平方米。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普及。到2019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3196个、5132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4%;全国已有1536个县(市、旗)建设融媒体中心,覆盖率近82%,主流新闻舆论阵地不断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3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5%。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019年底,平均每万人拥有25.3个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8平方米。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21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中央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经过努力,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取得决定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无论在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在积贫积弱的近代,小康对百姓来说,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梦想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旗,经过一代一代的接续奋斗,全面小康终于梦想成真。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小康梦”是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包括中国14亿多人口,总数约为28亿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随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此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习近平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和目标要求作了科学分析,对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主攻方向,对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进行了深刻阐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会场。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新境界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必须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在党的全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于变局中开新局、塑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优势的重大战略。2020年4月,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党将带领人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着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着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要一棒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一切早已开始,一切远未结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胜利开启。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