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022-12-18

1978年,青岛市有乡镇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2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02亿元。该行业是青岛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四方机车车辆厂、青岛北海船厂、青岛汽车制造厂(后改为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优秀企业。至1985年,全市乡镇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达到82个,工业总产值5.57亿元。主要从事铁路机车、客车、货车、机车车辆配件,载重汽车、特种车辆及改装汽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配件,自行车、渔轮、船舶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及汽车、摩托车、船舶的维修等。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287个,从业人员5.5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204人(高级技术职务731人),工业总产值38.74亿元,出口交货值4.05亿元,利税总额1.74亿元。产品有内燃机、铁路客车、汽车、汽车配件、摩托车、自行车、民用钢质船舶、机动渔船、改装汽车等。主要生产企业有四方机车车辆厂、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青岛北海船厂、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厂、青岛造船厂、中国人民解放军4808厂。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976个,其中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企业73个、汽车制造企业649个、摩托车制造企业18个、自行车制造企业26个、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企业96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企业7个、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107个。全部从业人员7.52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75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130人),工业总产值297.98亿元,出口交货值32.82亿元,利润总额14.42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51个,工业总产值231.63亿元,出口交货值47.68亿元,利税总额15.5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25个,分别是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青岛泰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特集团有限公司、四方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青岛海通车桥有限公司、青岛华天车辆有限公司、青岛市李沧区汽车修配附件厂、胶南市星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厂、青岛四方客车修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欧特美交通设备有限公司、青岛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青岛东洋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即墨市海隆机械有限公司、青岛灵山船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国营青岛造船厂、中国北车集团四方车辆研究所、青岛四机宏达工贸有限公司、青岛金盛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三合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第一节  铁路运输设备

至1978年,四方机车车辆厂始终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机车车辆生产基地,全年共生产内燃机车48台、客车140辆。1983年,被列为全国500家大企业之一。1985年,与日本川崎重工工业兵库工厂缔结友好工厂,开始中日技术交流与合作。同年,研制成功东风5型电传动内燃机车、国际联运高级软卧车、丙级公务车和240柴油机。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全市共有乡镇以上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企业2个,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全年共生产内燃机车33台、客车245辆。1987年,四方机车车辆厂与奥地利李斯特研究所合作试制新型12V180JC型柴油机,翌年制造出第一台样机,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至1990年,累计研制生产铁路机车1500余台、客车9000余辆、货车1610辆;共修理机车1400余台、客车6500余辆、货车2025辆。四方机车车辆厂在研制机车车辆方面始终走在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前列,为中国机车车辆工业创造了多个第一,其中最为着名的有: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八一号”,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东风号”摩托动车,第一台II星型大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第一列低重心轻快稳列车,第一批出口机客车,第一列国际联运客车,第一批21型客车,第一批22型客车,第一列25.5米空调客车等。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企业13个,从业人员14998人,工业总产值13.32亿元,利税总额8225万元。全年共制造内燃机车121台,铁路客车520辆。1998年,四方机车车辆厂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鲍尔公司在城阳区合资成立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铁路客车及电动车组中外合资制造商。2000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重组分为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集团公司,四方机车车辆厂划归中国南车集团。2002年7月22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四方机车车辆厂改制,以机车车辆制造主营业务和优质资产为基础,注册成立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四方股份公司在铁道部时速200千米动车组的项目招标中中标,签署了60列动车组生产项目合同。之后,成功引进时速200千米动车组先进技术,在成功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始高速动车组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提升,相继研制成功中国首列时速300千米高速动车组和时速380千米高速动车组。

南车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的“和谐号”子弹头动车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企业73个(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企业10个,工矿有轨专用车辆制造企业3个,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企业38个,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制造企业6个,其他铁路设备制造及设备修理企业16个),全部从业人员7.59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97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704人),工业总产值56.94亿元,出口交货值4.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7.41亿元,利润总额1.05亿元。全年共生产铁路机车76辆、铁路客车859辆。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南车四方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四方车辆研究所、青岛三合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7亿元、12.5亿元、6.32亿元、1.53亿元、1.16亿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该类企业2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45.88亿元,出口交货值9.44亿元,利税总额2.67亿元。

第二节  汽  车

1978年,青岛市汽车制造已达到专业化生产水平,乡镇以上生产企业有13个,能够制造载货汽车、改装汽车和各类汽车配件。骨干企业有青岛汽车制造厂、青岛汽车制配厂、胶南县汽车改装厂(后改称青岛客车厂)等。1979年,青岛汽车制造厂开始成批生产CA-10B老解放型汽车。其中以QD-145型柴油载货汽车为代表产品,生产老解放型车作为过渡产品。1980年,因国内汽油短缺,汽油车滞销,该厂及时全部转产柴油车。进入80年代后,青岛市汽车改装工业发展较快,一批企业相继转产或兼产改装汽车行业。1980年,青岛汽车制配厂吸收日本新明和公司的新技术开发出QD352型自卸汽车,成为该厂的换代产品。1981~1982年,又先后试制成功罗曼QR-12型(10吨)、QR-19型(15吨)自卸车,并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相继研制成功QD360型、QD361型、QD362型重型自卸汽车。1984年,该厂划归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管理,成为重型汽车联营公司的直属企业,改称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同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重型汽车制造技术,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承担了专用车改装项目,于1985年开始生产斯太尔多种型号重型自卸汽车,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中国—斯太尔”重型自卸汽车的企业。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青岛市共有乡镇以上汽车制造企业27个,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全年共生产汽车4575辆(载货汽车3991辆、汽车底盘584辆),专用改装汽车1871辆。1989年,青岛汽车制造厂与一汽集团合营,更名为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1990年,青岛市的汽车制造企业已发展到69个。其中,专业汽车制造厂1个,汽车改装厂3个,专业汽车配件制造厂27个,汽车修理厂38个。职工总数15913人,工业总产值35027万元,利润总额1008万元。具备生产中型、轻型载货汽车及多种用途的改装汽车能力。汽车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万辆,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重型自卸车、汽车配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汽车及配件的总产值占全市机械工业总产值的5.8%。

90年代后,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原青岛汽车制配厂)开始研发高附加值专用车、特种车。之后,在行业内创造了6个第一:同德国施维英公司合作研发国内第一台混凝土泵车,自行研发国内第一台全液压轿车运输车,同美国阿尔泰克公司合作研发国内第一台高空带电作业车,同中国农机院合作研发国内第一台大型飞机牵引车,研发国内第一台全液压道路清障车等。1992年,青岛汽车配件一厂抓住中国公路建设和特种汽车事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成功开发集装箱半挂车项目,开始生产专用、特种汽车,揭开青岛市生产特种汽车的帷幕。1993年8月,青岛市政府与一汽集团公司签订协议,青岛汽车厂兼并青岛拖拉机总厂后成为一汽集团平头柴油载货车生产基地,为中国一汽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开始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汽车制造企业52个,从业人员150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91人(高级技术职务93人),工业总产值11.58亿元,出口交货值6347万元,利税总额1458万元。全年共生产载重汽车3968辆,汽车配件867.1万件,改装汽车2884辆。主要生产企业有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青特集团有限公司(原青岛汽车配件一厂)、青岛客车厂、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06厂等。1995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加大以技改为中心的科技投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投资4.7亿元完成1万辆柴油平头载货车技术改造工程;完成以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为主的改造;建成驾驶室薄板冲压线和厚板冲压线、驾驶室焊装线和阴极电泳涂装线、车架冲压线和铆接线、总装配生产线和整车检测线等26条。2000年,又在上海市投资建成上海浦东一汽青岛专用车厂。2002年,产销量达到7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18亿元,成为青岛市继海尔、海信之后第三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2001~2003年连续三年位列山东省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第一名。2003年,青岛市出台《青岛市2003年—2005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意见》,将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提出要重点发展中重型卡车、轿车、专用车、特种车和城市客车等特色汽车产业,以整车带动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和零配件产业集聚及物流、汽车贸易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全市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在青岛公交集团客车制修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由青岛公交集团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上海公汇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控股,设立青岛申沃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城市公交客车制造为主的股份制生产企业。当年,开发的4个新车型全部投入生产,同时开工建设胶州客车生产基地。2005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颐中集团签署收购协议,通过资产转让形式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生产“五菱”牌微型商用车系中的成熟车型,建立直接面向北方市场的生产基地。

2005年,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图为公司员工在生产线安装汽车零部件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汽车制造企业649个(汽车整车制造企业15个,改装汽车制造企业22个,电车制造企业1个,汽车车身、挂车制造企业14个,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279个,汽车修理企业318个),全部从业人员3.37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7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367人),工业总产值173.49亿元,出口交货值9.5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7.69亿元,利润总额12.28亿元。全年共生产汽车整车1267辆、改装汽车8719辆、汽车发动机1.23万台、汽车零配件739.92亿件。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青特集团有限公司、重汽集团青岛专用汽车公司、青岛海通车桥有限公司、青岛市李沧区汽车修配附件厂、青岛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青岛东洋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即墨市海隆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青岛金盛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96.47亿元(青岛市部分)、15.58亿元、5.84亿元、5.18亿元、4.48亿元、2.1亿元、2.09亿元、1.79亿元、1.71亿元、1.16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84个,工业总产值97.63亿元,出口交货值14.95亿元,利税总额6.05亿元。已初步形成以中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中心,以汽车车桥、散热器、钢板弹簧、汽车传动轴、汽车内外饰件、汽车电子产品为重点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集群。

第三节  摩托车

1978年前,青岛市摩托车制造以配件生产为主,无整车生产企业。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摩托车配件制造企业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75万元,以摩托车配件生产为主。1994年6月,中国轻骑摩托车集团公司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投资建设轻骑摩托工业城,改变青岛市原来以摩托车配件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22公顷。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摩托车制造企业8个,从业人员170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5人(高级技术职务10人),工业总产值2.69亿元,出口交货值557万元,利税总额3244万元。全年共生产摩托车4.93万辆。主要生产企业有中国轻骑集团青岛公司、青岛轻骑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青岛日协机动车部品有限公司、青岛北方制动器制造有限公司、青岛鸿达机电总厂等。1996年,日本大洋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即墨市环保产业园投资成立青岛大洋技研摩托配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摩托车、通用机用各种型号的油箱开关、燃油及机油过滤器等多种产品,为建设雅马哈、轻骑铃木、大长江、新大洲本田、泰州雅马哈、佳新创辉、金城等国内知名摩托车企业配套。2002年,澳柯玛集团在山东省沂南投资8000万元建设国内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摩托车制造企业18个,其中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3个,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15个。全部从业人员6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人,工业总产值8295万元,出口交货值62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6005万元,利润总额501万元。全年共生产摩托车3.08万辆。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中国轻骑集团青岛鸿达厂(原青岛鸿达机电总厂)和青岛大洋技研摩托配件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6539万元、2235万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摩托车制造企业3个,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出口交货值6972万元,利税总额3284万元。

第四节  自行车

1978年,青岛市自行车整车制造企业仅有青岛自行车厂,是全国主要的自行车生产厂家之一。自行车年产量达56.54万辆,产品有“国防”牌、“金鹿”牌。七八十年代,一辆售价为149元的“大金鹿”是青岛新人结婚的“三大件”之首。1980年8月,为扩大自行车生产和加强专业化领导,青岛市以青岛自行车厂为基础组建了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是地区性专业化生产企业,全民所有制经济实体,兼负青岛市自行车工业行业管理职能。之后,学习首都钢铁公司改革经营管理体制的经验,将青岛自行车厂各车间调整组建成7个专业化生产厂,由公司直接领导,并以其为主组成公司的经济实体。归口生产厂有青岛车锁厂、青岛市南弹簧厂、台东自行车零件一厂、台东自行车零件二厂、台东区轻骑摩托车厂、青岛防滑链条厂、浮山自行车零件厂 、崂山自行车零件一厂、崂山自行车零件二厂、胶南自行车零件一厂、胶南自行车零件二厂、胶县自行车零件一厂、胶县自行车零件二厂、胶县自行车配件厂、平度机动脚踏车配件厂、即墨大华机械厂等10多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山东省政府决定以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联合山东省内3个自行车整车生产厂和10个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成立山东青岛自行车联合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种职能,既组织生产经营,又肩负对全省自行车行业的管理。1985年,青岛市自行车制造企业共有17个,工业总产值2.32亿元,自行车产量125万辆。1985年之后,青岛自行车工业为了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不仅开发出世界流行的越野系列自行车,还开发出406.4毫米(16英寸)和304.8毫米(12英寸)滑板车,609.6毫米(24英寸)轻便车、685.8毫米(27英寸)运动车、单轮自行车、BMX运动车、660.4毫米(26英寸)五变速自行车等50多个新品种。至1986年,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先后组建了带钢厂、大飞轮厂、烤漆厂、电镀厂、轻型车架厂、整车厂、机械动力厂、工模具厂、零件厂、链条厂、鞍座厂等生产企业,分别承担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和整车安装,使自行车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1978~1988年,青岛自行车生产以每年78.5%的递增速度进入生产高峰期,年产量最高达到134万辆(1988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自行车1111万辆,创利税3.71亿元,为前24年总产量的2.5倍多。80年代后期,国内自行车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后,青岛自行车生产经营严重滑坡,企业资不抵债。1993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由青岛钢铁集团兼并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更名为青岛自行车公司。这成为青岛市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企业结构调整。1994年,青岛大飞轮厂宣布破产。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自行车制造企业10个,从业人员18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5人(高级技术职务3人),工业总产值2593万元,出口交货值447万元,工业增加值235万元。全年共生产自行车18.82万辆。1997年,青岛链条厂被创统集团兼并。从1999年开始,青岛自行车公司进入重建阶段,将工厂搬迁到天津市,依托天津市自行车产业链,新建3家工厂,分别生产车架、烤漆和组装。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恢复重建老品牌的政策引导下,青岛自行车公司成立金鹿车业有限公司,恢复“金鹿”牌自行车生产。

自1978年起,青岛自行车生产连续10年以年均78.5%的速度增长,1988年自行车年产量达134万辆。图为企业工人在检查自行车零部件质量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自行车制造企业26个,脚踏自行车及残疾人座车制造企业15个,助动自行车制造11个。全部从业人员81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7人)。全年共生产两轮自行车11.73万辆,三轮自行车2.01万辆,助动自行车6.48万辆。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自行车制造企业2个(青岛星林金属制造有限公司、青岛振华机动车销售维修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2089万元,出口交货值102万元,利税总额353万元。

第五节  船舶及浮动装置

青岛是中国北方船舶修造工业基地之一,至1978年拥有青岛北海船厂、青岛造船厂、青岛东风造船厂、青岛灵山船厂、青岛船舶修理厂及海军工厂等修造船企业,具备小型军用船、中型运输船、中小型工程船、各类捕捞及冷藏船的生产能力。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青岛市部分以造船为主的企业,转为既修又造。1979年12月,青岛北海船厂在燕儿岛建设新厂全面投产后,开始修理大型工程船舶。1981~1985年,先后修复改造“渤海四号”“勘探2号”“渤海六号”及多艘海洋石油平台。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青岛市共有乡镇以上船舶修理制造企业15个(船舶制造业5个、船舶修理业10个),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全年共生产民用钢质船舶110艘,机动渔船38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造船业遭遇国际船市低谷,民品市场萧条,企业经营困难。青岛修造船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向大型船舶制造转变,向全面修船和改装工程等高难度、高附加值方向转变。青岛造船厂以军品生产为主线,在保证生产经营延续的同时扩大船舶修理范围,增设航修业务。1988年,青岛北海船厂自主研发成功BH系列玻璃钢救生艇品牌产品,销往新加坡、韩国、日本、希腊、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该类产品的四大生产厂家之一、亚洲最大的救生艇生产企业。同年,制造出极浅海步行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胜利2号,1996年又建成10万吨级泰山号浮船坞,填补了北方地区大型修船坞空白。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船舶修造企业6个,从业人员292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8人(高级技术职务37人),工业总产值2.2亿元,出口交货值3348万元,利税总额567万元。全年共生产民用钢质船舶66艘,机动渔船211艘;修理各种船舶万余艘1000万吨。主要企业有青岛北海船厂、青岛造船厂、青岛灵山船厂、青岛东风船厂、黄岛船厂、胶南贡口造船厂等。1999年,青岛北海船厂划归新成立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从2000年开始,借助国家实施债转股的有利政策,通过整体改制、主辅分离、深化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亏损局面,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2002年,改制更名为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6月,为举办青岛奥帆赛启动搬迁工程。2003年,青岛市出台《青岛市2003年—2005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意见》,提出建设海西湾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灵山卫中型船舶修造基地、集装箱合资合作等重大项目,三年投资40亿元,形成“一大一中两个重点”的生产发展格局,即海西湾10万吨级以上大型造修船基地和灵山卫10万吨级以下造修船基地以及军用舰船和集装箱两个重点产品,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造修船基地。2004年7月,青岛市政府与中船重工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决定在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船舶配套基地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青岛大造船项目就此拉开序幕。

青岛是中国北方大型修造船工业基地之一。图为搬迁至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后的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企业96个(金属船舶制造企业16个,非金属船舶制造企业9个,娱乐船和运动船的建造和修理企业8个,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企业12个,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45个,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6个),全部从业人员1.0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6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31人),工业总产值18.13亿元,出口交货值3.6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5.63亿元,利润总额4489.3万元。全年共生产客船1艘,渔船55艘,工程船8艘,玻璃钢船2419艘,娱乐船8092艘,修理船舶3639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4808厂、青岛灵山船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原青岛造船厂),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3.92亿元、3.44亿元、1.71亿元、1.7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7个,工业总产值24.4亿元,出口交货值6.81亿元,利税总额2.01亿元。有10万吨级浮船坞1座、万吨级以上船坞4座、5000吨级以上船台3座、5000吨级以下船台及修造船滑道36座等大型修造船设施,可修理10万吨以下的各类船舶,能建造1万吨级以下的散货船、多用途集装箱船、客船、工程类船舶、军用舰船、小型游艇及海洋工程等。

第六节  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

80年代初,青岛隐珠车辆厂抓住国际市场上外国企业大量退出手推车制造的机会,由家具修造转型手推车生产,以低成本和高质量迅速拓展国际市场,成为全国最早的手推车制造企业。1985年,青岛市共有乡镇以上以手推车制造为主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974万元。全年共生产手推胶轮车41.75万辆,工矿车28辆,农用运输车135辆,畜力胶轮车425辆。1992年,胶南市星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手推车、平板车、货仓车、工具车、园艺车等。1993年,以青岛隐珠车辆厂为核心成立青岛泰发集团公司,199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种手推车和轮胎及脚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2004年集团拥有职工近万人,手推车出口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推车生产基地和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2000年,依托胶南市手推车生产环境优势,青岛市另一个以手推车、工具车生产为主的较大型企业——青岛华天车辆有限公司在胶南市隐珠工业园成立。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107个,全部从业人员1.19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0人),工业总产值46.83亿元,出口交货值14.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54亿元。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泰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华天车辆有限公司、胶南市星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兴本车辆有限公司、青岛易斯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8.34亿元、4.8亿元、4.12亿元、7111万元、3863万元。2005年,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9个,工业总产值60.33亿元,出口交货值15.49亿元,利税总额4.46亿元。

青岛泰发集团有份有限公司为全国最大手推车制造公司,2004年手推车出口零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