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2-12-18

至1978年,青岛市共有乡镇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工业企业47个,形成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化学品制造等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2亿元。重点产品有合成氨、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硫酸、纯碱、烧碱、盐酸、甲醛、塑料、氯磺酸、小苏打、硫化碱、红矾钠及多种化肥农药等。进入80年代,青岛市化工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生产设备第二次更新换代,化学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95个,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按产量计算,硅胶、泡花碱居全国首位,钡盐居第二位,纯碱居第三位,染料、油漆居第五位,其他如烧碱、农药、农药乳化剂、红黄丹、甲醛、氯丁橡胶等产品在国内也享有很高声誉。1979~1986年,共有2种产品获国家金奖,3种产品获国家银奖,59种产品获省优称号,23种产品获部优称号。1990年,全市有化工科研院、所和厂办科研机构34个,工程技术人员3847人,占职工总数的7.3%;有2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79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90年代,青岛市化学工业凭借主要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生产规模较大的优势,成为青岛市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之—,全国14个化学工业基地之一。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青岛市有乡及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266个,从业人员5.32万人,工程技术人员3291人(高级技术职务177人),工业总产值42.05亿元,出口交货值6.12亿元,利税总额2.86亿元。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石化产业集群,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青岛石化基地的战略计划,3年内投资100亿元建设一个大型石化工业基地,在2005年前建成100万吨精炼成品油产能,以及年产300万吨沥青、5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万吨环氧树脂、6万吨双酚A、20万吨ABS和37万吨瓶级聚酯切片项目,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979个,从业人员5.73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03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635人),工业总产值166.18亿元,出口交货值26.28亿元,利税总额4.29亿元。主要产品有无机碱、烧碱、鞋底用聚氨酯树脂、海藻酸钠、合成氨、复合橡胶、塑胶制品、苯甲酸、蜡烛、脂肪酸、染料、涂料、橡胶、硅胶、炭黑等。200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178个,工业总产值219.8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2亿元的企业有19个,分别是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高合有限公司、青岛新宇田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青岛保税区金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尔百汇(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青岛天元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保税区宏轮工贸有限公司、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宏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宝曼克国际工贸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美高集团有限公司、德瑞皮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德固萨化学有限公司。 

第一节  基础化学原料 

1978年,青岛市有乡镇以上基础化学原料工业企业25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化工厂、青岛红星化工厂、青岛海洋化工厂、青岛化肥厂(1984年1月更名为青岛碱厂)、青岛泡花碱厂、青岛红旗化工厂、胶南化工厂等,产品以无机酸、烧碱、纯碱、无机盐及有机化学原料为主。1978~1980年,青岛化工厂对烧碱生产装置进行更新换代,安装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30平方米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48只,淘汰部分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同时对盐水、氯氢处理、蒸发、供电等工序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烧碱年产能力达到5万吨。80年代,青岛市主要无机盐生产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跃居国内领先地位,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产品品种和产量不断增加。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企业26个,工业总产值2.37亿元。全年共生产硫酸3.34万吨,烧碱5.52万吨,纯碱26.03万吨。至80年代末,青岛市无机盐工业已拥有一批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和优质产品,在山东省40余个无机盐主要产品中,青岛市拥有30多个。其中,20余个品种获得化工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碱厂生产的“自力”牌纯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海洋”牌硅胶获国家质量金奖,青岛红星化工厂生产的“鸿雁”牌铬酸酐获国家质量银奖。1988年经省经委批准,青岛碱厂实施30万~40万吨/年纯碱技术改造工程,同时实施18万吨/年重质纯碱工程,改变了单一生产轻质纯碱的生产格局。1990年,青岛泡花碱厂从美国西方化工公司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3万吨硝酸项目,成为青岛市首家实行“嫁接”的老企业。之后,其他企业也加快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的步伐,优化产品结构,相继停产了红矾钠、褐藻酸钠和转移碳酸钡等污染重、效益差的产品。1993年,以青岛海洋化工厂为核心,在国内联合46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公司,1999年改制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隶属青岛凯联(集团)公司。1994年,青岛碱厂改制成立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大型一类国有企业,有职工4000余人,纯碱生产能力达50万吨。1995年,为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市政府决定实施盐碱联合,以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盐业企业为紧密层成立青岛海湾集团。同年,始建于1946年的青岛红旗化工厂宣布破产。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企业42个,从业人员165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44人(高级技术职务177人),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出口交货值2.89亿元,利税总额1.55亿元。全年共生产硫酸9.69万吨,烧碱7.9万吨,纯碱43.2万吨,硝酸钠2524吨,氯酸钠2000吨,漂粉精1.02万吨,碳酸钡5.23万吨,硅酸钠10.89万吨。主要企业有青岛化工厂、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青岛泡花碱厂、青岛广益化工厂等。1996年,青岛泡花碱厂年产12万吨硅酸钠工程正式投产,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硅酸钠生产线。1999年,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天柱化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双收农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位于平度市和胶州市),成为以生产纯碱、化肥、农药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同年,青岛化工厂改制为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3万吨及以下硫铁矿制酸因发展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重,被市政府列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范围。同年12月,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是由韩国GS集团、阿曼国家石油公司、青岛红星化工有限公司以62∶30∶8的比例投资5.44亿美元设立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山东省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生产型外资企业,可年产芳烃类产品110余万吨,年总产值达80亿元。2004年,为把青岛市化学工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市政府批准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为市直企业,与青岛凯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署办公,控股企业有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原青岛海洋化工厂)、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原青岛泡花碱厂)、青岛海玉制盐有限公司(原青岛南万盐厂)、青岛海达制盐有限公司、青岛东风盐场、青岛绿洁环境有限公司、青岛化工职业技术学校等。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企业126个(无机酸制造企业20个,无机碱制造企业19个,无机盐制造企业25个,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企业37个,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企业25个)。全部从业人员1.3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8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84人),工业总产值39.53亿元,出口交货值6.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7.43亿元,利润总额1.19亿元。全年共生产硫酸(折100%)14.83万吨,盐酸(氯化氢含量31%以上)3.34万吨,烧碱(折100%)16.08万吨,纯碱(碳酸钠)62.47万吨。规模最大的企业是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13.71亿元,职工6348人。其次为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美高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莱茵化学(青岛)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0.33亿元、2.21亿、2.18亿元、1.82亿元、1.38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7个,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出口交货值5.62亿元,利税总额2.36亿元。 

第二节  化肥与农药 

化肥

1978年,青岛市化肥工业主要企业有青岛磷肥厂、即墨化肥厂、平度化肥厂、胶南化肥厂、胶县化肥厂、莱西化肥厂、莱西磷肥厂、胶州磷肥厂、平度磷肥厂等,主要产品有氮肥、磷肥、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从1979年开始,青岛市对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短期内不能够扭转亏损局面的化肥厂(点),实行关、停、并、转,对生产条件较好,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途的厂家进行扶持。到1983年,青岛市磷肥厂(点)由30多个调整为9个,而磷肥工业年产能力却达到30万吨以上,仅钙镁磷肥年产能力就高达13万吨。初步实现由多厂点、小规模生产向专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变。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化学肥料制造企业14个,工业总产值5257万元。全年共生产合成氨6.7万吨,化肥5.21万吨。1986年,平度化肥厂建成水溶液全循环法小尿素生产装置,年产能力4万吨,开创了青岛市生产高浓度氮肥品种的历史。1990年,全市化肥厂(点)从1975年的23个调整为7个。氮肥工业有即墨化肥厂、平度化肥厂、胶南化肥厂、莱西化肥厂4个主要企业;磷肥工业有平度磷肥厂、莱西磷肥厂、青岛磷肥厂3个主要企业。1992年,莱西磷肥厂研制成功国内首创、世界独有的料浆法生产磷酸二铵新工艺,获得国家专利。该项目被评为全国第二届优质高效农业生产资料,并获全国发明奖。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化学肥料制造企业12个,从业人员731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5人(高级技术职务24人),工业总产值6.52亿元,出口交货值1682万元,利税总额5191万元。全年共生产合成氨14.98万吨,尿素(实物量)5.26万吨,氮肥9.56万吨,磷肥3.06万吨,合成复合肥料7.77万吨,微量元素肥料622吨。主要企业有胶州化肥厂、即墨化肥厂、青岛天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平度化肥厂)、胶南化肥厂、莱西化肥厂、莱西磷肥厂等。1995年,建于1966年的青岛磷肥厂宣布破产。莱西化肥厂则积极探索企业改革之路,经过10多年发展,至2004年成为拥有16个分公司,固定资产2.18亿元,横跨化工、机械、建筑、食品等7个行业,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股份制集团公司,是胶东地区化肥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大型化肥生产基地。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化学肥料制造企业73个(氮肥制造企业8个,磷肥制造企业6个,钾肥制造企业2个,复混肥料制造企业35个,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企业14个,其他肥料制造企业8个),全部从业人员490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3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7人),工业总产值8.41亿元,出口交货值4227.1万元,主营业务收入7.39亿元,利润总额706.2万元。全年共生产合成氨33.75万吨,氮、磷、钾化肥总计22.11万吨,磷酸氨肥3.65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莱西化肥厂)、青岛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莱西磷肥厂)、青岛恒祥化肥有限公司(原胶州化肥厂)、青岛天丰化肥有限公司、青岛三丰化肥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98亿元、1.27亿元、7385万元、6599万元、4208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4个,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出口交货值1595万元,利税总额7729万元。

农药

1978年,青岛市农药工业的主要企业有青岛农药厂、青岛第二农药厂、胶县农药厂等,产品有马拉硫磷、磷胺、敌敌畏、敌百虫原粉、滴滴涕原粉和久效磷等。1985年,全市乡镇以上农药制造企业有2个(青岛农药厂和青岛第二农药厂),完成工业总产值3182万元。全年共生产农药原药1973吨,农药制剂1743吨,农药乳化剂360吨。80年代后期,青岛市农药生产逐步完成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扩产均取得新进展。1990年,农药品种已有12个,农药生产总量为3648吨(折有效成分100%),品种以久效磷、磷胺、敌敌畏、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福美胂、退菌特、久安磷、久灭磷、久威磷等为主。90年代,青岛农药厂成为全国12个重点农药生产厂家之一,主要产品有杀虫剂久效磷、丙溴磷、克虫净、灭多威、敌敌畏和杀螨剂哒螨灵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助壮素等,总生产能力4000吨,其中久效磷的生产在全国最早、规模最大,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青岛第二农药厂生产的40%水胺硫乳油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94年全国用户信得过产品,并获全国首届亿万农村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唯一金奖。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全市有乡及乡以上化学农药制造企业9个,从业人员141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2人(高级技术职务3人),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利税总额412万元。全年共生产化学农药4631吨,农药乳化剂1655吨。主要企业有青岛农药厂、青岛第二农药厂、平度农药厂、青岛汽巴农化有限公司等。1995年,青岛第二农药厂改制更名为青岛双收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并入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继续生产化学农药。1999年,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集农药及化工产品的研发、合成、制剂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之后,该集团相继成立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凯源祥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海奥植保服务公司等,在城阳工业园、莱西姜山工业园、莱西水集工业园等建成大型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杀虫、杀菌、除草剂3大类产品,年产原药能力2000吨、制剂2.5万吨,成为青岛农药生产的骨干企业。2004年,创建于1949年的青岛农药厂因其主打产品久效磷对环境污染严重,被国家列入限制生产品种而宣布破产。2005年4月,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农药制造企业29个(化学农药制造企业17个,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企业12个)。全部从业人员15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32人),工业总产值3.23亿元,出口交货值1309.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91亿元,利润总额1269.6万元。全年共生产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6524吨,其中杀虫剂原药2551吨,杀菌剂原药1478吨,除草剂原药1495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青岛东生药业有限公司、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凯源祥化工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8369万元、7296万元、4232万元、2499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8个,工业总产值5.66亿元,出口交货值112万元,利税总额3930万元。 

第三节  精细化工 

涂料

1978年,青岛油漆厂是青岛市精细化工业的主要企业,能够生产舰船、机车车辆配套使用的油漆品种,是国内船舶漆和单漆的重点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7~1983年,共投资1226万元,先后改造了树脂生产系统、色漆分散系统、植物漂油系统和污水治理系统,新建年产1000吨氨基漆车间,使整个油漆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达到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五大油漆生产厂家之一。1981年,青岛建材三厂开始研制适用于建筑墙面装饰的无机建筑涂料。80年代中期,青岛建筑涂料生产开始起步。1984年后,青岛建材五厂、青岛建材一厂也都开始研制生产建筑涂料。1985年,青岛建材一厂从日本铃鹿涂料株式会社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丙烯酸系列建筑涂料生产线,年产能5000吨,产品质量高,花色品种多,赢得了建筑市场好评,被很多重点工程和高档建筑选用,如北京亚运会场馆、北京饭店等。1988年和1989年,该厂生产的“大洋”牌丙烯酸涂料先后获得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由此,青岛市乃至全国的建筑涂料迈向高端生产和应用的新阶段。至1990年,青岛市已能够生产包括天然树脂漆、合成树脂漆、建筑涂料在内的14大类产品,品种达到130多个。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涂料制造企业增加到43个,工业总产值3.94亿元,利税总额1480万元。全年共生产油漆3.45万吨,建筑涂料4.85万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油漆厂、青岛油漆厂分厂、青岛建材一厂、青岛华龙涂料有限公司、青岛海建化学有限公司、青岛粉末涂料厂、青岛骄风集团公司、胶州市第二化工厂、青岛四方化工厂、青岛化纤材料厂等。1999年,青岛宏丰集团建材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具有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氟碳涂料。氟碳涂料具有超耐候性、强附着力以及耐腐蚀、耐沾污、绝缘性好等特点,可保持18年基本不变色、不脱落,享有“中国涂料王”美誉。2000年,青岛益群工贸公司更名为青岛益群新型涂料有限公司,开始从事建筑涂料的研发生产,并与美国美亚企业投资公司合作,在黄岛区建成益群美亚涂料工业园。2001年,青岛建材一厂改制更名为青岛大洋涂料厂,2003年被青岛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开发出钢结构防水涂料和饰面型防水涂料,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全市有涂料制造企业233个,从业人员5567人,工业总产值9.75亿元,出口交货值5520万元,利润总额1.22亿元。全年共生产涂料(油漆)124.63万吨,建筑涂料49.5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宏丰集团建材有限公司、青岛海建化学有限公司、海之源集团青岛绿叶仙踪化学品有限公司、三有(青岛)制漆有限公司、青岛大洋涂料厂,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6亿元、6020万元、5080万元、2555万元、2236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2个,工业总产值2.82亿元,出口交货值1472万元,利税总额2430万元。是年,青岛益群美亚新型涂料有限公司进行产权重组,并注册成立青岛益群漆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能达4.5万吨,成为青岛市最大的涂料生产企业。青岛大洋涂料厂则整体搬迁至流亭新型建材工业园,经搬迁改造,产能也扩大到1.5万吨/年,还开发出钢结构防火涂料、电缆涂料等新产品,成为全省化学建材企业30强之一。

油墨、颜料

1978年,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染料厂、青岛城阳化工厂、胶县化工厂等,产品有红丹、黄丹、铬黄、油黑、醇黑等。1985年,胶南化工厂建成华蓝颜料生产装置,年产能力达到1000吨。1989年,平度市陶瓷颜料厂成立。1995年,青岛染料厂和国际着名的瑞士ciba公司合资成立青岛汽巴颜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艳佳丽红高档工业颜料,成为青岛颜料生产新的领军企业。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油墨、颜料制造企业12个(油墨企业4个、颜料企业8个),工业总产值7144万元,利税总额685万元。全年共生产油墨241吨,颜料1.2万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城阳化工厂、青岛金城化工厂、青岛汽巴颜料有限公司、青岛汽巴化学品有限公司等。2000年,广东天龙油墨集团公司在城阳区夏庄云头崮工业园成立青岛天龙油墨有限公司,以生产水性、胶印、溶剂油墨为主,成为青岛市油墨工业的新锐。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油墨、颜料制造企业28个(油墨18个、颜料10个),从业人员527人,工业总产值1.48亿元,出口交货值5535万元,利润总额9206万元。全市全年共生产油墨3.35万吨、颜料1.51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汽巴颜料有限公司、青岛天龙油墨有限公司、平度市陶瓷颜料厂,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7562万元、1243万元、787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3个,工业总产值9439万元,工业增加值2689万元,利税总额340万元。

染料

1978年,青岛染料厂是青岛市染料工业的骨干企业,其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的国内首家民族染料厂——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从1979年起,随着国家继续下调硫化染料生产计划,青岛染料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淘汰生产多年的硫化染料老产品,开发新品种,至1985年共开发投产中、高档染料新品种23个,结束了硫化染料长达60多年的生产历史,一举成为国内分散染料生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厂家。1985年,全市共有乡镇以上染料制造企业3个(青岛染料厂、青岛胶南化工厂、青岛色酚染料厂),工业总产值1.64亿元,染料产量4448吨。80年代中后期,青岛染料厂产品开发速度放慢,重心逐步转向巩固提高骨干品种的产品质量上,染料产品及化工产品在质量、产量、品种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分散染料的产量、品种、质量均居全国首位。1985~1990年,全市开发投产的中、高档染料新品种有中性染料2个、分散染料4个。至1990年,青岛染料工业已能够生产硫化、冰染、还原、碱性、酸性、中性、直接、活性、硫化还原、彩色胶片呈色剂、防光、分散、皮革等13大类97个高、中、低档染料品种。其中,中性染料诸品种、皮革染料诸品种、彩色胶片呈色剂和彩色电影呈色剂诸品种均属国内首创。全市成品染料年生产能力5950吨,仅青岛染料厂的年产能力就达5000多吨,而且多为中、高档染料,已成为国内四大染料生产厂家之一。1995年,青岛染料厂与瑞士汽巴嘉基公司组建合资企业——青岛汽巴纺织染料有限公司,以分散染料生产为主,成为青岛染料工业的第二大企业。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染料制造企业3个,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利税总额2929万元;全年共生产染料6691吨。1999年10月,青岛染料厂改制为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进入21世纪以后,染料新产品研制开发成果显着,2000~2002年共开发新产品70多个。2003年以后,又开发出来溶剂染料、毛用活性染料、尤丽素系列等。2003年,青岛崂塑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新上精细化工项目,主要从事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天然资源深加工、各类化工助剂、香料、感光及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全市染料制造企业13个,从业人员246人,工业总产值4048万元,利润总额2439万元。全年共生产染料2.27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汽巴纺织染料有限公司、青岛染料研究所,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83亿元、1.97亿元、832万元。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染料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中唯一的国有企业。 

第四节  合成材料 

1978年,青岛市合成材料主要生产厂家有青岛化工厂、青岛塑料三厂、青岛橡胶制品七厂、青岛红星化工厂、青岛农药厂、青岛化工二厂等,但生产规模都不大。产品有聚氯乙烯、乙烯基乙炔、酚醛树脂、氨基塑料粉、丁醇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底全市有乡镇以上合成材料制造企业1个,工业总产值453万元。全年共生产塑料树脂及共聚物7043吨,合成橡胶4248吨。1985~1988年,青岛化工厂投资2096.9万元(含外汇330万美元),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年产能力1万吨氯丁橡胶后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生产干胶和胶乳两大类产品。1989年,青岛橡胶制品七厂承担交通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进入水上溢油回收环保行业,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参与研究最早、规模最大、产品种类齐全的溢油回收设备研究生产企业。1994年,青岛橡胶制品七厂、青岛海上环保设备厂改制成立青岛华海环保工业有限公司,以橡胶坝生产为主。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合成材料制造企业25个,从业人员17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5人(高级技术职务16人),工业总产值7209万元,出口交货值944万元。全年共生产塑料树脂及共聚物1.15万吨,合成橡胶3695吨,合成纤维单体100吨,合成纤维聚合物277吨。主要企业有青岛华海环保工业有限公司、青岛宏顺实业公司、青岛海通化工有限公司、青岛大丰橡胶有限公司、青岛裕泰注射箱包有限公司等。1996年,韩国独资企业青岛高合有限公司在胶南市成立,总投资2.2亿美元,成为青岛市合成材料工业的领军企业,主要生产半消光级聚酯切片、涤纶短纤及涤纶长丝等。1998年,青岛新宇田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产品涵盖聚酯多元醇、合成革用树脂浆料、鞋底料原液、矿用化学品、软泡组合料、硬泡组合料等领域。同年,青岛化工二厂宣布破产。2000年,香港百汇实业有限公司与海尔集团合资成立海尔百汇(青岛)实业有限公司,成为集模具制造、注塑产品成型、冲压成型、喷涂丝印为一体的大型合资企业。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合成材料制造企业100个〔初级形态的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企业34个,合成橡胶制造企业53个,合成纤维单(聚合)体的制造企业4个,其他合成材料制造企业9个〕。全部从业人员74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7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48人),工业总产值48.79亿元,出口交货值6.9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0.94亿元,利润总额4273.2万元。全年共生产初级形态的塑料(塑料树脂及共聚物)11.39万吨,其中聚氯乙烯树脂11.29万吨,聚丙烯树脂930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高合有限公司、青岛新宇田化工有限公司、海尔百汇(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青岛保税区宏轮工贸有限公司、青岛宝曼克国际工贸有限公司、青岛坤宇贸易有限公司、青岛金华塑料有限公司、青岛华海环保工业有限公司、青岛中兴达橡塑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9.69亿元、5.79亿元、4.06亿元、3.85亿元、2.24亿元、1.78亿元、1.53亿元、1.02亿元、1.01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43个,工业总产值74.56亿元,出口交货值14.17亿元,利税总额3.1亿元。 

第五节  专用化学产品 

1978年,青岛市专用化学产品工业有化学试剂制造、动物胶制造、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等类别,骨干企业有青岛海洋化工厂、青岛明胶厂、青岛红星化工厂、青岛四方化学试剂厂、胶南县海洋化工厂、青岛市第一和第二海水养殖场等。1979年,青岛明胶厂生产的“箭”牌骨胶获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和轻工业部及山东省经委优质产品奖。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企业1个,工业总产值479万元;有化学试剂制造企业2个,工业总产值315万元。全年共生产化学试剂5739吨,催化剂及化学助剂1.29万元。1988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兼并青岛东风化工厂、青岛自力化工厂(青岛第三化工厂),1992年成立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1986~1994年,胶州市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集团特种硅胶厂、青岛宇龙海藻有限公司、青岛宝力神油脂化工有限公司、青岛德固萨化学有限公司等规模较大的专用化学产品生产企业相继成立。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企业25个,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出口交货值2910万元,利税总额998万元。全年共生产化学试剂1999吨,塑料助剂1252吨,印染助剂320吨,橡胶助剂862吨,炭黑51890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黄海海藻工业公司(原胶南县海洋化工厂)、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青岛德固萨化学有限公司、青岛前卫炭黑化工厂、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青岛化工厂分厂、青岛化工研究所、青岛石喜精细化工厂、崂山王哥庄化工厂、即墨化学试剂厂等。1998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改制为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化工系统无机盐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历史悠久的青岛明胶厂则于90年代改制更名为青岛国箭工业公司,之后又更名为青岛益青胶囊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三胶和药用机制硬胶囊生产企业,其骨胶、食用胶是国家银质奖产品。1998年,青岛黄海海藻工业公司与国内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荣成渔业公司合资组建青岛胶南明月海藻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海藻酸钠年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该公司在胶南市海滨工业园分别建设海洋制药基地和海洋科技园区,使主导产品产量在2004年达到9000吨,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同年,1万吨及以下干法造粒炭黑生产因发展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重,被市政府列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行列。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企业236个(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企业122个,专项化学用品制造企业54个,林产化学产品制造企业3个,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企业7个,信息化学品制造企业4个,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材料制造企业4个,动物胶制造企业10个,其他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企业32个)。全部从业人员1.84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8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14人),工业总产值56.65亿元,出口交货值9.8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6.91亿元,利润总额9271.8万元。全年共生产化学试剂12.16万吨,催化剂2.05万吨,橡胶助剂1万吨,塑料助剂1587吨,纺织印染用助剂7206吨,制革用助剂1328吨,建工建材用化学助剂7354吨,炭黑1.61万吨,水处理剂2.68万吨,油田用化学制剂4425吨,鞣料制剂8361吨,金属表面处理剂与防锈剂4446吨,硬脂酸1万吨,炸药2191吨,烟花制品779万元。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原青岛胶南明月海藻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恒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青岛胶南化肥厂)、青岛天元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胶南化工厂)、德瑞皮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德固萨化学有限公司(原青岛炭黑厂)、青岛市平度青平淀粉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3亿元、5.21亿元、4.62亿元、4.05亿元、2.13亿元、2.04亿元、9006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75个,工业总产值98.92亿元,出口交货值15.56亿元,利税总额8.27亿元。 

第六节  日用化学产品 

1978年,青岛市日用化学品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火柴厂、青岛肥皂厂、青岛日用化工厂、青岛市南第一文教用品厂、青岛感光材料厂等。产品有火柴、肥皂、香皂、雪花膏、甘油、牙膏、鞋油、香料、香精、照相胶卷和相纸等。其中,青岛日用化工厂生产的“马”牌润面油已遍布中国北方市场,有“南有蛤蜊油,北有马牌油”之说。1979年,“马”牌润面油获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名牌产品奖。其生产的“芦丁”牌牙膏为国内第一款药物牙膏,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0年,青岛市贯彻国家工业调整的指示精神,以市南第一文教用品厂为基础,并入青岛日化研究所,成立青岛日用化工二厂,开始专业生产日用化妆品。同年,青岛肥皂厂生产的“青松”牌肥皂,在山东省经委举办的轻工产品鉴定会上获优秀产品奖,并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80年代,“青松”牌肥皂享誉全国,在青岛更是“一统天下”,其产品质量受到市场普遍认可。1980年之后,青岛日用化工厂成为牙膏、鞋油的专业生产厂,其他产品生产移交别厂。1985年1月,青岛日用化工二厂为适应市场形势,改称青岛日宝化妆品公司。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企业15个,工业总产值9585万元。青岛肥皂厂生产的“万里香”牌香皂被列入全国优质产品行列,“琥珀”牌香皂则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加拿大、日本、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青岛日用化工二厂生产的“吉祥”牌雪花膏曾获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优良产品奖。到1988年前后,“马”牌润面油达到辉煌的顶点,年产500万支。1989年青岛日用化工厂变更为青岛日用化工总厂,1992年兼并青岛日用化工厂、日宝日化公司后更名为青岛日用化学工业公司,1994年改组为青岛美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肥皂、香皂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的第二、三位。1995年,与英方合资组建加信氏(青岛)家庭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超浓缩型高级洗衣液、婴儿专用洗衣皂、内衣皂、化妆品、透明皂、高级洗衣皂、肥皂、香皂等。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企业40个,从业人员520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5人(高级技术职务43人),工业总产值3.29亿元,出口交货值4288万元,利税总额2756万元。全年共生产肥皂2.71万吨,合成洗涤剂6327吨,香料171吨,化妆品总值1412万元,牙膏1253.73万支。主要企业有青岛美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美达股份有限公司日宝化学厂、青岛德普日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青岛狮王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等。1998年,青岛金王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出与传统蜡烛截然不同的高科技产品——果冻蜡,并投资1.5亿元在即墨市建立金王工业园,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的生产基地。果冻蜡高度透明、无味、无毒、无污染、经久耐燃,燃烧时间是普通蜡烛的20倍,而成本却与传统的石蜡相同。2001年,青岛火柴厂改制为青岛源隆实业公司。2002年,该企业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为中国最具有成长性的企业,综合指标排名全国21家“未来之星”企业榜首。2003年6月,经过股份制改造,已停产5年的“马”牌润面油又重新开始生产。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企业105个(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企业52个,化妆品制造企业14个,口腔清洁用品制造企业2个,香料、香精制造企业9个,其他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企业28个)。全部从业人员38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35人),工业总产值7.37亿元,出口交货值1.1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88亿元,利润总额1984.4万元。全年共生产合成洗涤剂1096吨,牙膏2643万支。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金王集团有限公司、海之源集团青岛海洋丽姿化妆品有限公司、加信氏(青岛)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狮王日用化工(青岛)有限公司、青岛益青胶囊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3.94亿元、1.79亿元、1.03亿元、9838万元、4614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5个,工业总产值2.92亿元,出口交货值9463万元,利税总额25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