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
2021-12-05

海洋水文

青岛市濒临南黄海西部,明显受南黄海的影响。伸入陆地的许多海湾、港湾,受到陆地较大影响,形成了局地性的海洋水文特征。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近海海域及胶州湾海水的盐度、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潮汐、潮流、余流、海浪等有其独特特征。

海水温度

青岛市附近海域及胶州湾,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各海域的水温以2月份最低、夏末最高,春、秋两季为其过渡季节。全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3℃左右。

冬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减少以及冷空气和寒潮大风的频袭,导致海表层水温递次下降。当2月份达最低之时,青岛北部近海表层水温可低至2.2℃,竹岔岛附近和胶州湾口稍高,为3℃~3.3℃,南部海域最高,可达6.6℃。每年冬季,胶州湾湾顶河口滩涂处有结冰现象。

春季来临之后水温很快上升。到5月份时,胶州湾内近岸海域表层水温可升至14℃以上;湾中央水深较大处在13.5℃以下。湾外黄海近岸海域水温有较大差别:北部田横岛以北水浅处可高达16.4℃,而大管岛至长门岩海域只在11℃上下,南部在沐官岛附近海域则可高达18℃。6月份胶州湾的表层继续快速升温,下层升温则较慢,可出现水温跃层,其强度可达0.96℃/米。

夏季水温更高,胶州湾外大部分海域表层水温可升至26℃~28℃,但沐官岛附近不到26℃,竹岔岛附近最低,为22℃~23℃。胶州湾的表层水温一般为25℃~27.3℃,湾口和湾中央的深水区则在25℃以下;表层水温差达2℃左右,温跃层强度达全年之最大值。黄海近海海域垂直方向水温也有差异,亦可形成水温跃层。

秋季到来之后水温迅速降低,到11月份时,表、底层水温已降到9.6℃~14.1℃。胶州湾内水温有区域差异,如北部湾顶区水温降到10℃~11℃,而湾中央和南部湾口区仍在13℃左右。黄海近岸南北水温也有差异,可从12℃到18.8℃。由于上层海水降温密度增大产生上下对流,再加风力增强更促进了海水上下层的混合,从而导致表、底层水温差越来越小,一般不到0.5℃。待深秋之时,整个胶州湾及黄海近海,水温在垂直方向即趋于均匀。

海水盐度

青岛近海海域及胶州湾海水盐度,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比水温分布变化小得多。虽然盐度在一年之内有季节变化,但变化幅度远远小于水温。例如,胶州湾海水平均盐度的季节变化幅度,最小仅为0.47,最大也不过5.06。特别是盐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几乎全年都处于上下均匀的状态。

在冬季,胶州湾内沧口水道盐度低于31.8,其他区域高于31.8。胶州湾口外团岛至麦岛一带的盐度也低于31.8;北部田横岛在31上下,南部沐官岛附近可达31.5~31.9。到春季由于蒸发强盛,各海域盐度普遍升高。5月份胶州湾的盐度有些地方升至32上下;胶州湾外灵山岛以东表层盐度可升至31.84,大管岛至小管岛海域也大于31.8。胶州湾5~6月份的盐度月平均值可达32.44,属全年各月平均盐度的最高值。夏季因降水增多,海表层盐度有所下降。胶州湾内大致为31.8上下;胶州湾外黄海近岸海域大都降至31以下,而北部田横岛和南部琅琊湾都在29以下。秋季风力增大,蒸发增强,各海域盐度开始回升。胶州湾中央水域盐度升至32.1上下,沧口水道盐度可高达32.3,胶州湾外北部的田横岛海域可增至30.5上下,南部的斋堂岛外海也可达30.4左右。

潮汐

潮汐类型和潮汐特征值  青岛近海的潮汐类型系数(又称为潮型系数或型态比,系指全日分潮平均振幅与半日分潮平均振幅之比)为0.39~0.43(见表2—2),属于正规半日潮,即在每个太阴日(24小时48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高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即月亮位于正南方天空)时刻之后(该时段称为“高潮间隙”)4小时50分钟;再经过6小时12分(即在月亮中天时刻之后11小时零2分)时则出现低潮。由于正规半日潮有如上的规律性,所以可用近似的算式粗略估算高潮和低潮出现的时间(分别称为“高潮时”和“低潮时”)。例如高潮时的计算式可写为:

高潮时=[当日农历日期数-1(若时值下半月则减16)]×0.8+5,在此之后12小时24分则出现下一个高潮。两次低潮出现的时间(即低潮时),分别在第2次高潮时之前和其后6小时12分。由于太阳、地球和月亮相对运动位置的变化,致使1个月内各日的高(低)潮的潮位也不尽相同,一般规律是农历初三和十八日为大潮,初七和二十三日为小潮。沿海居民积多年经验,总结出谚语如“初三潮、十八水”,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因为影响潮汐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故上述经验之谈并不准确可靠,特别是遇有台风、海啸或风暴潮袭来之时,情况将更为复杂。

青岛近海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潮汐类型系数为0.39~0.43。图为胶南琅琊台近海潮汐。

在青岛近海,潮波自东向西传播运动,因而高(低)潮出现时刻是由东向西渐次推迟。例如灵山岛就比东部海区的崂山头平均推迟48分钟。平均潮差从东向西不断增大,比如崂山头平均潮差为238厘米,到灵山岛可增至247厘米。在胶州湾内,因受岸线制约及水深变化影响,自湾口向湾顶有潮差逐渐增大而潮时相继落后的规律。资料表明:红岛比团岛平均潮差增加28厘米,最大潮差增加47厘米,潮时则推迟26分钟。

潮汐有日不等、月不等和年不等现象。其表现之一是,在一天之内,一个月之内和一年之内潮差都有变化。青岛海域月平均潮差具有半年周期的变化,以3月和9月为最大,而6月和12月为最小。青岛大港月平均潮差的最大值即在9月份,比最小值可高出13厘米。青岛大港历年最大潮差为489厘米。

 

                      青岛近海几个地点的潮汐特征值

潮型系数

平均潮差

(厘米)

最大潮差

(厘米)

平均高潮间隙

(小时)

涨潮历时

(小时)

落潮历时

(小时)

潮连岛

0.43

202

4.07

崂山头

0.41

238

3.39

灵山头

0.39

247

385

5.11

5.8

6.65

团岛

0.4

272

461

4.19

黄岛

0.4

277

470

4.53

5.61

6.08

大港

0.39

280

489

4.83

5.65

6.77

红岛

0.39

300

508

4.63

大管岛

0.4

244

440

4

5.43

6.97

竹岔岛

0.39

278

527

4.67

5.65

6.77

 

潮流类型和余流特征值  青岛近海潮流的型态比(全日分潮流的最大流速与半日分潮流最大流速之比)大多在0.5以下,属于正规半日潮流。但在灵山岛周围海域,有些测站的型态比在0.5到1.22之间,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流。调查资料统计表明,胶州湾内涨潮流流速一般大于落潮流流速,平均大于11厘米/秒。但在胶州湾外情况复杂得多:田横岛以及斋堂岛海域大潮最大落潮流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在田横岛与驴岛之间测得,表层落潮流速比涨潮流速大43厘米/秒,底层落潮流速比涨潮流速大36厘米/秒;灵山岛海域北部各测站是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可达14厘米/秒),南部各测站则反之,在北纬35°45′、东经120°9′测得涨潮流速比落潮流速大38厘米/秒;灵山岛的东西两侧相比,可见明显的西强东弱,原因是东侧海域广阔,而西侧则是受岛、陆相夹的水道。

青岛近海的最大潮流出现在胶州湾内,强流区有2个。一是胶州湾口团岛至薛家岛之间海域,实测最大涨潮流流速达276厘米/秒。二是黄岛东北海域,中心位置为北纬36°3.61′、东经120°14.7′,海底有隆起之处,实测流速更大,可达300厘米/秒以上。青岛近海海域,涨潮流历时比落潮流历时短,二者相差近1小时。在胶州湾内,最大涨(落)潮流出现在涨(落)潮中间时刻,亦即高(低)潮前3小时。在高潮时刻与低潮时刻流速达最小。在胶州湾外,涨潮流的流向偏西,而落潮流相反是向东,其最大涨潮流及落潮流出现的时刻,与胶州湾之内明显不同。即:最大涨潮流一般出现在高潮前1小时,最大落潮流发生在低潮前1小时,而旋转流出现于高、低潮后2小时。由于胶州湾面积不断减少,纳潮量随之减少,湾口的平均流速也随之变小。

青岛近海海域的潮流基本上是往复流,但因受岸形及水深的影响,各海域,甚至同一海域的上、下层也存在较大差异。田横岛海域往复流与旋转流兼而有之,以往复流为主。大管岛东侧往复流较明显,而其他各站以旋转流为主,且旋转方向有异,甚至同一测站表、底层的旋转方向不一致。灵山岛西侧为往复流,东侧则为旋转流,但东北部海域表层为逆钟向旋转,东南部位则为顺钟向旋转;灵山岛南侧表层为逆钟向旋转,而中、下层却为往复流。

纳潮量  一个海湾可以接纳的潮水的体积就是该海湾的纳潮量。纳潮量是海湾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纳潮量的大小反映海湾的自净能力,决定海湾与外海的交换强度,对海湾环境、生态及冲淤等方面意义重大。胶州湾纳潮量是比较大的,但是随着潮间带不断围填造陆,深水码头逐年增加,胶州湾纳潮量不断减少。

余流  余流是指从实测海流速度中,滤去潮流及其他周期性流动成分之后的剩余部分。青岛近海的余流一般不大于20厘米/秒。多随风和地形而变。胶州湾内存在多个余环流系统:团岛至黄岛之间有顺钟向余环流,黄岛沿岸为北向流,团岛一侧为南向流,与潮余环流相一致;在该余环流之北还有一个余环流,流势虽然较弱,但范围相当大,方向亦为顺钟向;在黄岛以北存在一个反钟向的余环流;在团岛至薛家岛之间的胶州湾湾口部,存在另一个反钟向的余环流。

海浪

青岛近海海浪,以小麦岛长期海浪观测作为代表。本海区常浪向南东,频率23.11%,次常浪向东南东向,频率12.58%。夏季气旋的影响,多为东南东~南南东向的波浪;冬季以南南西,北西向的风浪为主。强浪向南东,实测最大波高9.5米。就各月海浪的平均周期和最大周期而言,小麦岛海域也远远大于其他海域,仅在2月和12月小于9秒,6月至11月都超过11秒,尤其7月和10月分别达14.4秒和14.7秒。

胶州湾内海浪比湾外小得多。常见的波浪,波高不到0.5米。全年出现的天数以显浪嘴海区为最多,达305天,频率为84%;团岛海域次之为300天,频率为82%;黄岛海区最少,为264天,频率为72%。波高大于0.5米,小于或等于1.5米的波浪出现的天数和频率都大为减少:黄岛海域属于出现该波高最多者,也只有70天,频率19%;团岛海域53天,频率15%;显浪嘴仅50天,频率14%。波高大于1.5米的海浪,在上述三个海区出现的天数都仅仅有1天,频率降至0.3%。

青岛近海海浪实测最大波高9.5米,胶州湾内常见海域波高0.5米。图为浮山湾海浪。

风暴潮

是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引起的局部海面振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北上台风影响青岛沿海时,若正逢天文大潮,最大增水叠加在当日的天文高潮上,则会造成激烈增水,超过当地警戒水位,近百年来,青岛的台风共有130次,平均每年1.3次,其中7~9月占总个数的80%左右,又以8月最集中。但在山东登陆的台风很少,大约每5年有一次。极少数台风在山东半岛登陆,一般是台风外围或近中心影响半岛。自1949年以来,青岛港超过警戒水位(525厘米)的台风共有6次。在130余次台风中造成风暴潮灾害的有7次,根据灾情调查和青岛港出现的最高潮位资料,确定其中4次为特大风暴潮灾害。

 

海岸带、海岛及海涂土地资源

2005年,青岛全市共有68个海岛,海岛土地面积2121公顷。除崂山附近沿海为陡峭基岩海岸外,均有滩涂分布,滩涂总面积3.75万公顷,占山东省滩涂面积的11.64%,居山东省沿海各市第四位。

海岸带土地资源 

海岸带是海岸线随潮位变化而横向移动的地带。即海水向陆地扩张达到的最远位置和海水向海退却达到的最远位置之间的地带。包括大潮高潮位时海水向陆地波及到的地区及低潮位时海水向海退却海底出露的范围,发生风暴潮时,潮间带的范围明显扩大。中国把海岸带调查的范围确定在向陆延伸约10千米,向海至15米等深线之间。青岛地区海岸多为丘陵山地,基岩海岸的海岸带宽度为数十米至数百米,砂质海岸在数百米左右,粉砂淤泥质海岸在1千米以上,风暴潮时潮间带的宽度可达10千米以上。1982~1987年青岛市组织各有关管理部门及驻青海洋科研机构对北起丁字湾莲阴河口,南至白马河与吉利河口的海岸带进行调查,基本查清了其环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矿产资源。1990年青岛海域面积1132800公顷,盐田面积11021.3公顷,占山东省盐田面积的20%。

青岛地区海岸带可分为3个自然段:东部海岸带、胶州湾海岸带和南部海岸带。东部海岸带是自团岛向东至即墨金口北与莱阳分界处的海岸地段,海岸线全长322.5千米,滩涂面积4850公顷,20米等深线内水域面积253200公顷,沿海陆域从岸线向陆推1千米的面积为23649公顷。胶州湾海岸带是自薛家岛脚子石至团岛地段,岸线长239.05千米,潮间带面积8521公顷,0米~5米的浅水域面积19017公顷,占整个海湾面积的49%,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北部潮间带宽度达7千米~8千米,水下浅滩位于胶州湾北部、黄岛前湾和海西湾,浅滩地形平坦,多由淤泥质粉砂构成,三角洲以李村河口较明显,大沽河口与胶莱河口因河流入海泥沙较少,三角洲不明显。南部海岸带是自薛家岛脚子石至胶南市王家滩湾口,海岸线全长282.3千米,水域面积63790公顷,滩涂面积7860公顷,沿海地带面积1815公顷。

青岛地区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较大的海湾有丁字湾、崂山湾、胶州湾、唐岛湾、琅琊湾等。大多是基岩和侵蚀堆积岸段,岸线稳定,没有明显淤积,适宜建港、海珍品养殖等。青岛近海水质肥沃,饵料丰富,理化条件适宜。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及有机物含量都很高,补充源较充分,有养菌量比大陆架区和大洋区高数倍至数千倍,是鱼、虾、贝、藻生长的优良海区。青岛地区海岸带是中国20余种重要水产动物的繁殖、育幼和索饵育肥场,滩涂贝类大量繁殖,养殖业发达。岩礁海岸环境中,刺参、盘鲍、扇贝等珍贵水产品和藻类资源相当丰富。潮间带主要经济贝类是菲律宾蛤仔,胶州湾东岸潮间带滩涂是菲律宾蛤仔主要产区,占全湾潮间带的85%。潮下带至浅海区生物量506克/平方米,栖息密度为85个/平方米,最高生物量1178克/平方米。泥蚶、西施舌栖于港湾软质滩涂低潮区,在丁字湾、唐岛湾、棋子湾等内湾中均有分布。

青岛地区海岸带工业、交通、旅游业发达。西起团岛,东至崂山的海岸旅游线,分布着着名的前海海滨风景区、崂山风景区和石老人旅游开发区等风景游览区。青岛港也已发展成为中国五大海港之一。

海岛土地资源 

2001年,青岛海域共有69个海岛,自南而北,从东至西依次为:千里岩、三岛(三平岛群)、二岛(三平岛群)、大岛(三平岛群)、水岛、赭岛、车岛、涨岛、田横岛、驴岛、牛岛(北)、马龙岛、猪岛、龙口岛、鸡嘴石、女岛、赶嘴、小管岛、兔子岛、马儿岛、大管岛、狮子岛、西屿、女儿岛、南屿、长门岩北岛、七星岩、长门岩南岛、西砣子、潮连岛、太平角岛、西山头岛、老公岛、大福岛、驼篓岛、小福岛、小公岛、小公岛南岛、大公岛、小屿、赤岛、麦岛、汇泉角尖、小青岛、团岛鼻、团岛、冒岛、黄岛、象里岛、象外岛、象垠子、小石岛、大石岛、脱岛、竹岔岛、外连岛、中连岛、连子岛、里连岛、牛岛(南)、吉岛、唐岛、牙岛子、灵山岛、洋礁岛、小冲里岛、斋堂岛、鸭岛、沐官岛。2002年,千里岩划归海阳市,青岛海域共有海岛68个。

受长期强烈的海水侵蚀及风化剥蚀作用,塑造了青岛景观各异的岛屿地貌。黄岛、薛家岛、团岛、小青岛和麦岛等岛屿已通过海积沙坝或人工建设与陆地相连接,成为陆连岛。其他岛屿大都在距离陆地20千米以内的近岸浅海或海湾内,属大陆岛。距陆地最远的千里岩岛,离崂山区王哥庄64千米。小管岛(海拔69.8米)、大福岛(海拔87.5米)、大公岛(海拔120米)、脱岛(海拔53米)、老公岛(海拔49.5米)和小屿(海拔41.9米)等,在海蚀作用下形成了陡峭的山峰,山脊呈锯齿状,海蚀地貌十分发育。其他岛屿海拔高度为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属于海蚀残丘和海蚀平原岛屿。青岛海岛多为基岩海岸,自然景观特色显着,植被覆盖较好,环岛水下岩礁区为盘鲍、刺参、石花菜等珍贵海产品及礁栖鱼类的栖息场所,水产资源丰富。

田横岛位于即墨市东部,总面积1.262平方千米,周围是传统的天然渔场。

全市68个海岛岸线总长132.66千米,海岛土地总面积为21.21平方千米。最大的海岛是灵山岛,面积为7.22平方千米,其次是黄岛,面积为6.98平方千米,再次是田横岛,面积为1.26平方千米,其余各岛面积大都在1平方千米以下。青岛海岛土壤类型多数为林地棕壤和棕壤性土,土层较薄,常含有数量不等的砾石。其中耕地192.67公顷,占海岛陆域面积的9.08%,均为旱田,无灌溉设施,分布于海岛的中、下部,土层一般较薄,约15厘米或稍厚,部分耕地养分较好,用于种植甘薯、花生、小麦、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林地面积519.27公顷,占海岛总面积的24.5%,多数海岛是以黑松或刺槐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植被,且多为幼龄林。草地面积56.67公顷,占海岛总面积的2.67%,土层浅薄,多分布在山坡上,这部分土地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在有人居住的海岛上,有883.5公顷土地是各海岛的河、沟渠、居民点及交通(包括码头)用地。另有446.4公顷土地分布在无人居住的海岛上,多数未能系统开发,已开发的开发强度也比较低。

灵山岛位于胶南市东南,距陆地9.816千米,总面积7.223平方千米,海拔513.6米,是中国第三高岛,也是中国北方第一高岛。

海涂土地资源 

海涂分为岩滩、沙滩、泥滩等。青岛地区除崂山附近沿海为陡峭基岩海岸外,均有海滩涂分布,主要有41处,滩涂总面积3.76万公顷。除少数滩涂底质为岩石组成的硬质滩面外,90%以上是砂、砾、泥组成的软质滩面。软质滩涂3.43万公顷,占滩涂总面积的91.3%,硬质滩涂3300公顷,占滩涂总面积的8.7%。

青岛海涂平均宽度0.4千米,最宽处在胶州湾西岸为7千米。海涂类型有用于养殖或待用的滩涂地,有生长湿生植物的滩涂沼泽地,也有港口码头的交通使用岸带和游览观光岸带,以及部分河口滩地等。青岛海涂主要分布在丁字湾、横门湾、北湾、胶州湾、黄家塘湾等,市区有4处:浮山湾沙滩、八大关沙滩、汇泉湾沙滩、栈桥岩滩与砾滩。胶州湾滩涂最大,北湾、大沽河口红岛缩流以西及胶州湾西北部地区为粉沙淤泥滩,大沽河河口滩涂宽达7千米~8千米。胶州湾大石头至法家园一带的滩涂,为沙滩和砾滩,中潮位附近有一明显坡折,其上为窄陡的滩面,宽20米~30米,坡降为10‰~13‰,组成物以粗砂、细砾为主。坡折之外滩面趋平,滩坡4‰左右,沙滩波纹发育,组成物质从岸向海由粗变细,滩面宽300多米。

湿地资源

胶州湾和大沽河湿地是国家重要保护湿地。受自然条件影响,青岛市湿地类型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市,胶州湾以东多为沙质和岩岸性海滩,胶州湾以西以淤泥质海滩为主;河流湿地受地形、气候、降雨影响,崂山、黄岛、城阳三区及五市均有分布,大沽河和胶莱河是境内南北走向的最大水系,其他河流受季风影响,冬春枯水、夏秋丰水特征明显;水库湖泊湿地,多为依河流形成的人工湿地,呈点状分布;沼泽草甸湿地主要发育在河滩、海淀、水库周围。

1978年以后,受城乡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影响,青岛市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且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淡水存蓄量减少,许多湿地作为“天然水库”的功能正在消失,直接减少地下水补充,加剧了水资源危机。滨海湿地由于过度开发,面积萎缩严重。

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把湿地整体作为一种资源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湿地的概念开始出现在《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中。2004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完成大沽河上中游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保护湿地11826.5公顷;完成胶州湾(胶州段)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规划,保护面积11000公顷;完成胶州少海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保护面积612.5公顷。

2005年,青岛市湿地面积约177650公顷,占青岛市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单位面积10公顷以上的主要湿地131块,合计面积106968公顷,占青岛市国土面积的10.04%。

姜山湿地,是青岛市最大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稀有鸟类栖居地。

 

                        2005年青岛市10公顷以上湿地情况一览表

                                                                                                                                            单位:平方千米

湿地类型

即墨

平度

莱西

胶州

城阳

胶南

崂山

黄岛

合计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数量

面积

滨海湿地

3

17600

1

1340

1

9600

1

3693

4

24100

6

7790

2

2520

18

66643

水库湿地

 2

 1200

 7

 1974

 3

 7555

 6

 1583

 8

 1730

 31

 3834

 1

 160

 1

 270

 59

 18306

河流湿地

 

 

 10

 4400

 3

 4271

 8

 2146

 5

 1152

 15

 2029

 

 

 

 

 41

 13998

沼泽草甸湿地

 

 

 

 

 

 

 1

 667

 7

 6153

 5

 1200

 

 

 

 

 13

 8020

 合计

 5

 18800

 18

 7714

 6

 11826

 16

 13996

 21

 12728

 55

 31163

 7

 7950

 3

 2790

 131

 106967

 

海洋植物

海洋浮游植物

以胶州湾为代表的青岛近海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主要以硅藻和甲藻为主,生态类型为近岸广布种、温带种和暖温带种以及少数暖水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年平均为2.38×106个/立方米,一年中出现2个高峰,主峰在9月,为6.21×106个/立方米,次峰在2月,为5.5×106个/立方米,低值期在7月和10月至翌年1月长达4个月的时间一直维持低水平。浮游植物在春季以角毛藻、丹麦细柱藻、中肋骨条藻和冰河拟星杆藻为优势种群,夏季至秋初暖水性近岸种以中华齿状藻、泰晤式旋鞘藻和广温性种星脐圆筛藻占优势地位,而秋季至冬季以羽纹硅藻和派格棍形藻逐渐占优势地位。胶州湾浮游植物共约170种,其中硅藻48属140余种,甲藻8属20余种,金藻1属1种。种类较多的属有角毛藻属31种,圆筛藻属26种,根管藻属9种,菱形藻属和伪菱形藻属8种。

扁江蓠生长在低潮带的石沼中,性味甘、咸、寒,具有清热化痰、软坚利水之功。

钩凝菜生长于低潮带岩石上或缠绕在其他藻体上,含有琼胶质,可作为制琼胶的辅助原料。

海洋底栖藻类

绿藻门:石莼、孔石莼、缘管浒苔、肠浒苔、浒苔、礁膜、羽状尾孢藻、硬毛藻、海绿色刚毛藻、刺松藻、假根羽藻。

褐藻门:酸藻、网地藻、叉开网翼藻、点叶藻、萱藻、囊藻、海带、裙带菜、海黍子、海蒿子、鼠尾藻。

扇形拟伊藻生长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沼边缘,为中国常见的藻类。

红藻门:甘紫菜、条斑紫菜、圆紫菜、边紫菜、石花菜、匍匐石花菜、鸡毛菜、海萝、长枝蜈蚣藻、剑叶蜈蚣藻、蜈蚣藻、海膜、盾果藻、珊瑚藻、江蓠、扁江蓠、龙须菜、角叉藻、叉枝藻、节荚藻、金膜藻、日本仙菜、波登仙菜、三叉仙菜、柔质仙菜、顶群藻、橡叶藻、异管藻、多管藻、亮管藻、海头红、松节藻、胶黏藻、鸭毛藻。

 

海洋动物

青岛地区海洋动物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三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门类的绝大多数;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海洋原索动物相对较少;海洋脊椎动物,特别是海洋鱼类资源较为丰富。

海洋无脊椎动物

青岛海滨习见无脊椎动物大约有200多种,分属8个门。

多孔动物  多孔动物因其体内体外有无数的洞、孔、管、沟而得名,又称海绵动物。青岛海绵动物属钙质海绵纲和寻常海绵纲。常见种有冈田指海绵、毛壶、黄矶海绵、穿贝海绵等。

腔肠动物  体形变化较大,但基本体形只有两种,即水螅型和水母型,前者体呈圆筒状,后者体呈伞形或浅盘状。

环节动物  多毛类动物全球有10000多种,中国发现有800多种,大多生活在海水中。多毛类的种数和个体数在海洋底栖动物中占第一位,在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海洋小型动物和大型动物幼体的优质饵料。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山东沿海约有400多种。青岛沿海常见的约有80多种,如双壳类的蛤、蚶、牡蛎、文蛤等,头足类中的枪乌贼、乌贼等。

缢蛏俗称蛏子,为青岛地区常见的海产品。

红岛蛤蜊皮薄肉嫩,味道鲜美。自2004年起,每年5月举办红岛蛤蜊节。

苔藓动物  青岛胶州湾有近百种苔藓动物。常见的环口目有王冠碟孔苔虫、龙牙克神苔虫、扇形管孔苔虫等;栉口目有聚合软苔虫和覆瓦鲍克苔虫等;唇口目有黑蛇列胞苔虫、和平截列胞苔虫(仅胶州湾有)、大室膜孔苔虫、西方三胞苔虫、阔口隐槽苔虫、网孔苔虫等。

腕足动物  国内对现有腕足动物尚未开展系统研究,青岛沿海常见有2种海豆芽,即铲形海豆芽和大海豆芽,一种酸浆贝。

舌形贝俗名海豆芽,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历史最长的腕足类海洋生物,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

节肢动物  青岛常见的节肢动物中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主要是甲壳动物的虾类和蟹类,其产量和头足类加在一起大约占海洋渔业捕捞量的20%,青岛近海可捕捞的虾、蟹、中国明对虾、日本毛虾、鹰爪虾、日本鲟、虾蛄等。

石夹红是一种大型的海螃蟹,青岛沿海盛产。

虾蛄俗名琵琶虾,喜栖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是仅见于海洋的一门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和海参纲,海参纲和海胆纲某些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刺参、海胆等。

罗氏海盘车俗名海五星,以贝类为食,干制品可作中药材。

海洋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门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分为半索动物亚门、原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

半索动物亚门  半索动物亚门肠鳃纲的柱头虫,在动物界是极珍贵的种类,青岛有2种柱头虫,即黄岛长吻柱头虫和三崎柱头虫。60年代,在青岛市黄岛、薛家岛、红岛(阴岛)等地很易采到,近年来由于柱头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柱头虫已几乎灭迹。现已在黄岛区建立省级保护区。

原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亚门海鞘纲,海鞘类常附着在舰艇、船只和水雷上,影响船的航行速度,在海水养殖上与贝、藻等争附着基地。常见种有柄海鞘、玻璃海鞘、菊海鞘。

头索动物亚门  此亚门仅一个科,即文昌鱼科,全世界大约有30种,中国发现有3种,即厦门文昌鱼、青岛文昌鱼和短刀偏文昌鱼。文昌鱼是一种高级的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祖先极相似,有“活化石”之称。

海洋脊椎动物

海洋鱼类  青岛邻近海域栖息和过往的鱼类约有178种,其中,软骨鱼类有25种,硬骨鱼类有153种。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有一部分中层鱼类,上层鱼类为数不多。这些种类中以暖温性种占优势,约占53%;暖水性种次之,约占29%;冷温性种最少,约占18%。传统的海洋渔业中主要是捕捞渔业,捕捞对象主要是鱼类,约占80%;虾、蟹及头足类占20%。

青岛邻近海域,不同季节、湾内和湾外海区,鱼类的组成特点有明显差别,资源量的差别十分显着。鱼类与海水温度高低有直接关系,春季—夏季—秋季,随水温升高和东南季风的到来而形成渔汛,自外海到近海的内湾海域进行生殖和索饵洄游。鱼类的种类的数量逐渐增高,自秋末到冬季又随水温渐渐降低而减少。习见经济种类有青鳞鱼、斑鰶(俗名古眼)、赤鼻棱鳀(俗名尖口)、细条天竺鱼、中颌棱鳀(俗名油口)、鳀(俗名“离水烂”)、长蛇鲻(俗名沙梭)、黄鲫(俗名毛口)、带鱼(俗名刀鱼)、焦氏舌鳎、半滑舌鳎、短吻舌鳎、黄姑鱼、白姑鱼、梭鱼(俗名红眼梭)、长绵鳚、油(俗名香梭)、银鲳、木叶鲽、星鲽、黄盖鲽、石鲽、皮氏叫姑鱼、牙鲆(俗名偏口)、鲻、孔鳐(俗名劳子鱼)、鳓(俗名白鳞鱼)、鲬鱼(俗名百加,辫子)、桂皮斑鲆、细纹狮子鱼、大银鱼、光魟、海鳗、皱唇鲨、白斑星鲨、棘头梅童鱼、短吻三刺鲀、绿鳍马面鲀(俗名剥皮鱼,面包鱼)、条鳎、小黄鱼、绿鳍鱼(俗名绿翅鱼)、真鲷(俗名红加吉)、黑鲷、斜带髭鲷、横带髭鲷、黄安鱇、中国团扇鳐、六丝矛尾复鰕虎鱼、矛尾复鰕虎鱼(俗名光鱼)、多鳞鱚(俗名沙丁鱼)、蜂鲉、针良鱼、玉筋鱼(俗名面条鱼)、蓝点马鲛(俗名鲅鱼)、高眼鲽、凤鲚等。在青岛近海岩礁和底质粗杂的区域,盛产许氏平鲉(俗名黑寨,黑头)、星鳗(俗名鳗鲡)、花鲈(俗名寨花)、大泷六线鱼(俗名黄鱼)等。在近岸的小水沟中有时可以见到鬼鲉(海蝎子)。

青岛海域鱼类的食性存在明显的多样性,斑鰶、鲻、梭鱼等主要吞食有机碎屑和底栖硅藻,属营养阶层最低的鱼类,这一类约占水域鱼类生物量的50%以上。青鳞鱼、鳓、银鲳、鳀、赤鼻棱鳀、黄鲫等以桡足类、端足类等浮游动物及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的浮游幼体为食,属于水体食物链的中间位置,约占水域鱼类生物量的10%以上。木叶鲽、黄盖鲽、半滑舌鳎、皱唇鲨、孔鳐、长绵鳚、矛尾复鰕虎鱼、黄姑鱼等则以甲壳动物和多毛类等底栖生物为主要摄食对象。这一食性的鱼类所处的营养阶层较高。海鳗、星鳗、鲬、带鱼、牙鲆、油魣、长蛇鲻、白斑星鲨、白姑鱼和细纹狮子鱼等所处的营养阶层最高,是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青鳞鱼、鳀、玉筋鱼、斑鰶、梅童鱼、焦氏舌鳎、细条天竺鱼、鰕虎鱼和枪乌贼等小型种类,以及其他幼鱼。

绿鳍鱼俗称绿翅鱼、绿姑,是青岛常见的经济鱼类。

夏末至秋季青岛近海海水达最高温度,各种鲨鱼洄游到此觅食。其中,姥鲨和鲸鲨,个体硕大,可达几千千克,但性情温和,以浮游生物为食,对人不构成危害;同时到达的双髻鲨、真鲨、鼬鲨和噬人鲨,它们贪食而凶猛,会主动袭击人和小船,以鱼类和较大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绿鳍马面鲀俗称马面鱼、面包鱼,为全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海洋爬行动物  海洋爬行类只有海龟和海蛇两类,它们大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海洋中,偶然到温带海洋。在暖流强的年份,青岛附近海域偶尔也有海龟和海蛇出现,但数量较少。青岛记录的海龟有:鳖目海龟科的海龟和蚋龟;棱皮龟科的棱皮龟,均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饵,海洋中的龟类都是食用种类,肉的营养价值很高,一般作为滋补品;腹甲(又称龟板)可作药用。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海蛇在青岛沿海较少见,已记录的有海蛇属和平颏海蛇属共2属4种。海蛇属有青灰海蛇、青环海蛇和淡灰海蛇3种,平颏海蛇属只有平颏海蛇1种,青环海蛇、淡灰海蛇和平颏海蛇较易见,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

海洋鸟类  中国已记录的海洋鸟类有6目176种,山东省有记载的共110种,海洋鸟类中最多的是鸻形目,其次是雁形目。其中,有些种类属于稀有和国家保护动物,大多是旅鸟,有短尾信天翁、斑嘴鹈鹕、白额雁、白腰杓鹬和银鸥等。按自然界的种群数量情况,可分为两大类,即常见种类和数量稀少的国家保护种类。

海洋哺乳动物  青岛海区有记录的海洋哺乳动物有7种,分隶于鲸目5科,鳍脚目2科。青岛近海较常见的哺乳类有宽纹海豚、斑海豹、伪虎鲸、江豚,其他种类较罕见。斑海豹、江豚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经济水产和珍稀濒危动物

青岛因区位与海况关系,栖息或过往的鱼种较多,金乌贼、中国明对虾、刺参、鲍鱼等海之珍品资源较为丰富。金乌贼是青岛附近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头足类;青岛近海是对虾的主要产卵场之一,产量较高。白鳞鱼、古眼鱼、香梭、红眼梭、花鲈、黄姑鱼、红加吉、带鱼等经济鱼类多达十几种。

经济水产资源

青岛地区在本海区栖息或过往的鱼种较多,主要经济鱼类有10余种。

金乌贼  一种中型乌贼,成体胴长约达200毫米左右。胴部卵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1.5倍。肉鳍长,分包于胴部左右两侧全缘。无柄腕长度相近,各腕吸盘大小略有差异,其角质环外缘具不规则的狭细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为交接腕。触腕较短,略过胴长,半月形。体内壳发达,长椭圆形,后端有一骨针。体黄褐色,胴背有棕紫色细斑与白斑相间,在阳光下具金黄色泽,金乌贼亦由此得名。

金乌贼又名墨鱼、乌鱼,每年春季自青岛外海回游胶州湾、丁字湾等处产卵,属国家重点保护鱼类。

金乌贼每年春季随水位的上升,自东部外海分批游至胶州湾、丁字湾等处产卵,沙子口、沧口一带渔民以三角网等捕获,渔期为5~6月,产量颇丰。随后因捕捞过度,特别是外海渔场开发,加速山东半岛金乌贼群体衰亡,当前不仅胶州湾内无金乌贼踪影,湾外也仅偶见个别亲体。为此,开展资源增殖,恢复金乌贼资源已势在必行。

中国明对虾  是对虾科中大型经济种类之一,雌性体长约180毫米~235毫米,雄性体长亦达130毫米~170毫米。额角粗壮,超出第二触角鳞片,基部背缘稍突,上缘有7个~9个锯齿,下缘有3个~5个锯齿。第一触角上鞭很长,约为头胸甲的1.3倍。雌性在第四、五对步足基部间的腹甲上,有中央纵行开口的圆盘形交接器;雄性则第一附肢的内肢变成略呈钟形的交接器。体躯透明,雌虾呈棕黄色,渔民称为青虾;雄虾略带黄色,故也称黄虾。

中国明对虾是对虾科中大型经济水产,青岛近海曾为其主要产卵场。

中国明对虾广布国内黄渤海水域,每年春季游到青岛近海产卵,青岛近海曾是对虾在山东南部的主要产卵场之一,产量较高。但随着整个黄渤海对虾资源衰退,青岛近海也所见稀少,故近年在胶州湾、鳌山湾、古镇口湾等地开展对虾苗的放流增殖,收到一定效果。

鲍鱼是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属海洋软体动物,为名贵海产品。

刺参  是中国北方沿海的唯一食用海参,海之珍品。一般体长200毫米~400毫米。腹面平坦,前足排列成三纵带。背面有4行~6行大小不规则的肉刺称为“疣”。皮肤内的骨骼较弱。生活时背面为黄褐色或栗褐色,也偶见白化个体。它喜栖海岸繁茂,风浪平静的细沙泥底,水深一般在4米~12米左右。繁殖期在5月底到7月初,也是海参采捕季节。青岛海参重要分布区域原为胶州湾外的礁石海区,如太平角、薛家岛、崂山东海岸以及灵山岛等处。基于海参属于海之八珍之一,又具重要的疗效功能,故天然刺参早已采捕殆尽,近年已经转入海参增殖和人工养殖,其重要养殖区主要在薛家岛等地。、

刺参,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是中国北方沿海唯一食用海参。

  俗称白鳞鱼,是鲱科鱼类中的大小型种类。属暖湿性洄游性鱼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因其产量大,经济价值高,故曾有中国“海洋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的称号。该鱼体长侧扁,背鳍17,臀鳍47。纵列鳞52-54,腹棱鳞24-27+14-15,鳃粑12+22-24。体色头背褐绿,侧腹银白。其产卵群体的叉长范围在225毫米~330毫米之间,优势体重以350克~500克个体居多。青岛近海产卵期为5月~6月,2龄鱼开始性成熟,怀卵量一般以6万~10万粒个体为主。该鱼以小型鱼虾为主食,属游泳动物食性。由于鳓具有生长快,性成熟较早,食饵基础广泛等诸多优良属性,体现了群体的快速增长与更新,故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即可能成为特定海区的优势鱼种,如海州湾、黄河口水域等地,但也因此成为主要渔业对象,在高度捕捞的压力下,鳓资源已进入枯竭状态,青岛沿海所见稀少,并无恢复迹象。

斑鰶  俗称古眼。属鲱科小型经济鱼类。广布海口近岸内湾,也是胶州湾主要经济鱼种。体侧扁而高。背鳍15,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臀鳍18-20,纵列鳞48,腹棱鳞36。鳃粑135-150。体背灰绿,侧腹银白,腮盖后方有一大黑绿斑。其渔获群体的体长范围为80毫米~195毫米,优势体重以50克~80克的个体居多,通常雌鱼体型较大。斑鰶属近岸内湾产卵鱼类。青岛繁殖期为4~6月,盛期在5月。此时亲鱼常于黄昏或清晨,集群于风浪平静的近岸内湾区产卵。该鱼性成熟早,1龄鱼便开始性成熟,个体怀卵量一般在6.1万~9.5万粒之间。斑鰶食性温和,以浮游生物及有机腐屑为主食,是本海区食物网中生态位最低的鱼种之一,数量甚多,产量也高,但也抵御不了近岸过多小型渔船的捕捞,再加之内湾区环境恶化,产卵场遭破坏,导致种群数量锐减。

斑鰶俗称古眼鱼,栖息于港湾、河口一带,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类为食,为胶州湾主要经济鱼种。

本科尚有一具经济意义的近似种:寿南小沙丁俗称青皮,柳叶鱼,其生态习性与斑鰶相似,亦为近岸内湾小型经济鱼类,但资源亦处于衰退之中。

花鲈  俗称寨花,青寨。属鲈形目鱼类。为国内近海广布种,体延长,侧扁。背鳍X11,Ⅰ-13,臀鳍Ⅲ-7-9。侧线鳞70-78 17-18/18-20。鳃耙5-8+13-16。鱼体上部灰绿,下部灰白,其上部有许多黑色斑点。渔获体长由165毫米~695毫米组成,体重以1550克~2100克个体居多。青岛地区该鱼的繁殖期为9~11月,盛期在10月上旬。产卵场在胶州湾、鳌山湾口。怀卵量在37万~80万粒之间。鲈鱼属于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虾为主食,且随鱼体的生长提高鱼虾食饵的比重。历史上青岛鲈鱼资源丰富,后因大量捕捞,鲈鱼资源衰退,现已转入养殖,以崂山湾网箱鲈鱼颇负盛名。

花鲈俗称寨花,喜栖于河口咸淡水处,历史上青岛鲈鱼资源丰富,目前已严重衰退。

鳀鱼  俗称离水烂,为鳀科最主要的经济鱼类,在内外均为最高产鱼种。体细长,吻圆钝。背鳍14,臀鳍18,纵列鳞40-42。下鳃耙36。体背侧由灰黑转微绿,侧腹银白色。渔获群体叉长范围81毫米~135毫米,优势体重以12克~14克居多。由1龄~3龄鱼组成,以1龄鱼为主。繁殖期青岛近海较长,为5~9月,盛期为6月。繁殖力通常为1万~2万粒,食性温和,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鳀虽属中国最高产鱼种,仅黄渤海区产量达百万吨级,但重要产区不在青岛近海,且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已处衰退状态。

赤鼻棱鳀  俗称尖口。亦为鳀科小型经济鱼类。头尖,体长侧扁。背鳍12-13,臀鳍28-30。纵列鳞36-37,腹棱鳞15-16+10,鳃耙22+21。头体背侧灰黑转黄,腹侧银白。渔获群体的体长范围为50毫米~115毫米,优势体重以10克~14克个体居多。渔获年龄1~2龄为主。该鱼1龄即性成熟,产卵期为5~7月,产卵场即在风浪平静的内湾浅水处产卵。怀卵量较少,约1.6万~3.6万粒。但因群体较大,且在大量肉食性鱼类因过度捕捞而消亡,该鱼在无天敌环境中群体得到迅速增长,已经成为青岛近海内湾数量最多的鱼种,并有一定产量。

青岛近海尚有赤鼻棱鳀同属的近缘种:中颌棱鳀(S.mystax)俗称油扣,以体甚侧扁和上颌骨超过鳃盖为特征。生态习性相似,常与赤鼻棱鳀混群,也是近岸渔业的兼捕对象。

 俗称香梭。体长纺锤形。背鳍V.I-9;臀鳍Ⅱ-9。侧线鳞84-90.8/10。鳃耙2-3。鱼体上部黑褐,下部灰色。渔获体长范围为130毫米~325毫米,春季产卵群体以260毫米~290毫米较多,相应体重为200克~250克。该鱼繁殖期在5~6月,部分个体可延续至7月上旬。产卵场在胶州湾口外。该鱼为食性凶猛的鱼类,以鱼和头足类为食。该鱼分布颇广,为国内沿海可见,但资源量不高,尤其近年已很少见。

梭鱼  俗称红眼梭。属鲻科,近岸性底层经济鱼类。体长纺锤形。背鳍Ⅳ,Ⅰ-8;臀鳍Ⅲ-9。纵列鳞38-42。鳃耙42-57+52-70。脂眼膜不发达,虹膜红色。鱼体背侧灰青转浅灰,腹面白色。梭鱼通常分群生活,故渔获群体结构往往十分简单,如滩网春季渔获以体长200毫米~450毫米,体重以150克~350克个体居多,而秋季青虾网渔获则以体长65毫米~150毫米,体重5克~30克当年幼鱼的多见。梭鱼2龄性成熟。青岛胶州湾产卵期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产卵场即在湾内深水处,底质礁石或泥沙海区。饵料以滩泥上附生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梭鱼属近岸内湾型鱼类,无长距离洄游迹象,冬季在湾内或湾口深水处越冬,早春即游至近岸浅滩觅食和产卵活动。该鱼属地方性资源,是放流增殖的理想鱼种。应大力增殖自然资源。

同属尚有近缘种类,鲻以脂眼睑发达,虹膜青色为特征,也是鲻科习见重要经济种类,青岛数量不多。

黄姑鱼  俗称铜罗鱼。属石首科主要经济鱼类。体延长侧扁。背鳍Ⅸ-X,Ⅰ-28-31,臀鳍Ⅱ-7。颏部有5个小孔。侧线鳞50-51  6-9/14-15。鳃耙5-6+10-14。体背缘浅灰色,两侧淡黄,布有很多波状斜纹。黄姑鱼的渔获体长由80毫米~264毫米组成,以70克~130克体重占优势。该鱼3龄性成熟,怀卵量51万~174万粒之间,繁殖期5~7月,产卵场即在青岛近岸浅水或内湾区。黄姑鱼食谱甚广,仍以小型鱼虾为主。即使产卵期也强烈摄食。青岛近海黄姑鱼资源原较丰富,但现已严重衰退,渔获少见。

石首鱼科的近似鱼种尚有白姑鱼,皮氏叫姑鱼等。原为青岛习见经济鱼类,且有一定产量,但现也已衰退,渔获少见。

真鲷  俗称红加吉。属鲷科名贵经济鱼类。体长椭圆形。背鳍Ⅻ-9-10,臀鳍Ⅲ-8。上颌臼齿2列。侧线鳞53-59 8-9/16-17。鳃耙7-8+9-10。体红色,布有稀疏黄色斑点。由于资源衰退,青岛近海已甚少见,渔获个体以200毫米~220毫米稍多,体重约250克左右,青岛地区于5月下旬产卵。因本海区属进入海州湾产卵的过路渔场,故无大量产卵群体出现。真鲷食性亦广,以小型虾蟹类和底栖动物为主。基于真鲷资源已濒危,故应在保护基础上,创造条件开展放流增殖。

 

真鲷俗称红加吉,近海暖温性小型珊瑚礁鱼类,系中国名贵鱼类。

鲷科尚有近似种黑鲷以头部前端钝尖,臼齿4~5行,体色青灰,具银光,体侧常有数条黑色横带相区别。属近岸内湾性鱼种,数量稀少,是游钓增殖的理想鱼种。

带鱼  俗称刀鱼。为带鱼科最主要经济鱼类,是长期居全国渔业产量首位的鱼类。体长侧扁,呈带型。尾部末端为细鞭状。侧线在胸鳍上方显着弯曲,折向腹面。背鳍130-144,臀鳍107-113。鳃耙8-13+17-26。鱼体光滑无鳞,体色银白。青岛地区渔获体长以150毫米~200毫米居多,体重以50克~150克个体占优势。带鱼生长迅速,1龄即性成熟,怀卵量1.9万~12.5万粒,产卵期在5~8月。青岛不是带鱼的主要产卵场,这里群体主要发源于乳山产卵场向西扩布至千里岩的边缘分布,属过路渔场性质。多年来随着乳山渔场的衰亡,青岛海区亦难见带鱼群体,并未见资源恢复迹象。

带鱼又称刀鱼,是青岛沿海产量最高的一种经济鱼类。

蓝点马鲛  俗称鲅鱼。属鲅科主要经济鱼类。体长纺锤形,稍侧扁。臀鳍XⅨ-XX,15-17,小鳍8-9,臀鳍17-18,小鳍8-9。体被细鳞,侧线鳞166-195。鳃耙3+9-10。体被黑蓝色,腹部银灰,沿体侧中央有数列黑色圆形斑点。青岛近海流网渔获叉长230毫米~450毫米个体组成,体重以350克~850克个体占优势。性成熟年龄由原2龄降为1龄开始性成熟。怀卵量为28万~110万粒。青岛海域产卵期5~6月,盛期于5月中下旬。产卵场分布在胶州湾口外和丁字湾,灵山湾等处。鲅鱼食饵比较单纯,以鳀鱼、枪乌贼为主食。属游泳动物食性鱼类,摄食强烈。鲅鱼作为国家中上层重要鱼类,在多年高强度捕捞压力下仍能维持较高产量,可能是该鱼经过提早性成熟等生活史策略改变,维持其种族延续。

蓝点马鲛俗名鲅鱼,肉实味美。每年4月,给岳父母和老人送鲅鱼为青岛当地一种习俗。

银鲳  俗称镜鱼,鲳鱼。属鲳科主要经济鱼类。体侧扁,卵圆形,头小,吻较突出。背鳍Ⅸ-Ⅶ,Ⅰ-42-48,臀鳍Ⅵ-Ⅶ,Ⅰ-41-46。侧线鳞110-130。鳃耙4-5+14-16。体背青灰,腹部银白,各鳍淡灰色。青岛地区该网渔获叉长150毫米~250毫米个体组成,体重以150克~250克个体居多。银鲳性成熟早,1龄即达性成熟。繁殖力一般在11.8万~14.8万粒左右。青岛近海产卵期在6~7月,但不是该鱼的主要产卵场,因银鲳性喜沙质河口海区产卵。银鲳以水母类、磷虾等浮游生物为食。由于银鲳是多种流刺网及底拖网捕捞作业的主要渔获对象鱼种,在常年高强度捕捞下,资源处于衰退状态。

同属尚有燕尾鲳又称灰鲳。以各鳍黑色,奇鳍延长似燕而得名。通常鱼体较大,但青岛该鱼较少。

银鲳俗称鲳鱼、镜鱼,系名贵海产鱼类之一,资源处于衰退状态。

许氏平鲉  俗称黑寨。属鲉科重要经济鱼种,体长椭圆形。背鳍Ⅶ-12,臀鳍Ⅲ-7。侧线鳞44-48 11/20。鳃耙7+17-18。体色黑褐色,腹面灰白,体侧部有不均匀黑色斑点。许氏平鲉因鱼体较大,使体长,体重组成很离散,青岛近海多见是体长150毫米~200毫米个体,其体重为100克~250克的幼鱼居多。该鱼寿命较长,通常3龄鱼才性成熟。但现在网箱养殖也有2龄即达性成熟的,并可在网箱内完成雌雄交配过程。由于该鱼属体内受精,卵胎生发育过程,故通常怀卵量较少,仅5万~10万粒左右,也有大型个体,可怀仔30万尾以上,但其幼体早产率较高,成活率较低。该鱼的产卵场即在青岛近海礁石底质水域,或有沉船、人工礁群处,也可在其中产仔繁殖。该鱼食性凶猛,以小型鱼、虾为食,摄食量大,饱食量可达体重的11%左右。该鱼可终生栖息于青岛近海深水处,自然越冬,故是青岛地区优良养殖和人工增殖的鱼种。

许氏平鲉俗名黑寨,喜栖于近岸岩礁海区。

该属近似种尚有褐莒鲉俗称红寨。以头部棱棘显着,体色黄红,背部有多块棕褐色大斑相区别,体型较小,也是良好的增值对象。

大泷六线鱼  俗称黄鱼,属六线鱼科主要经济鱼类,体较长,稍侧扁,项背每侧有一小羽状突起。背鳍XⅣ-XX,21-23,臀鳍21-22。体侧各具5条侧线。鳞式100-104,鳃耙5+12-13体色因环境变异较大,棕褐色或黄色,上有9个灰褐色暗斑。近岸拖网渔获体长9毫米~185毫米组成,体重一般在12克~148克。该鱼1龄开始性成熟,卵径较大,产卵量较少,约1.6万~6.4万粒。青岛近海产卵期于11~12月份,产卵场即在礁石海区的潮下带处,沉性黏着性卵,附着于海藻或礁石上,由雌雄鱼共同护卵。六线鱼食性较广,属底栖动物食性。由于该鱼属礁栖性耐低温鱼种,故是北方海水网箱养殖与增殖的优良鱼种。

本属尚有长六线鱼以第四条侧线延伸至臀鳍中部上方为特征,数量较少,青岛不甚常见。

 俗称百甲鱼,牛尾鱼。属鲬科主要经济鱼种。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细,前鳃盖后角有两大尖棘。背鳍Ⅰ,Ⅷ,1,13。臀鳍13。鳃耙3-9。鱼体背侧面黄褐,部有黑色斑点,腹面淡黄色。渔获群体由体长200毫米~420毫米组成,体重以150克~350克居多。该鱼1龄开始性成熟,繁殖力较强,怀卵量通常为20万~50万粒。产卵期于5~6月,产卵常在岸带沙泥底质海区,食性甚广,摄食各种小型鱼虾类,还是对虾养殖的敌害。该鱼资源已经衰退,青岛近海不多。

牙鲆  俗称偏口。属鲆科主要经济鱼类。体呈长卵圆形,两眼均在左侧,口大,牙尖锐。背鳍63-84,臀鳍48-65。侧线均在胸鳍上方弯弓状。鳞式103-118,鳃耙5-6+14-16,有眼侧体色灰褐色乃至深褐色,上有暗褐色斑点,与底质有关。牙鲆虽属中国分布比目鱼中大型鱼类,但因资源衰退,故个体渔获体长以180毫米~220毫米占优势,体重100克~175克幼鱼居多。该鱼性成熟也提早至2龄开始,牙鲆怀卵量颇高,通常在百万粒以上。青岛近海产卵期在5~6月,盛期在5月。产卵场即在胶州湾口外,性成熟期鱼曾顺沧口水道直抵红岛水域。牙鲆食性广泛,主要以小型头足类,虾蟹类和鱼类为食,属游泳动物食性。现因资源衰退,牙鲆已转向人工养殖和人工放流增殖。

牙鲆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是名贵海产鱼类。

珍稀濒危物种

多鳃孔舌形虫  属半索动物。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身体左右对称,整个身部呈淡橘黄色,在外形上就像一条小蛇,或一条大蚯蚓。成体的长度在352毫米~613毫米之间,可以分为吻、颔和躯干三个部分,吻长约为全长的五十分之一,颔部与吻长相等,在位于躯干部的鳃区中具有数目较多的鳃孔,约为130个~160个,成对地排列在背侧,所以得名为多鳃孔舌形虫。喜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体表黏液与沙子结合在一起,以沙底有机物质为食。穴呈不完整的“U”形,穴口较宽呈漏斗状,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厘米~200厘米。为中国特有,主要分布在胶州湾的潮间带,青岛市前海滩涂亦有分布,但近几十年来已甚少见,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黄岛长吻虫  属半索动物。呈蠕虫状,体长约290毫米,体长分为吻、颔、躯干三部分。吻部背腹侧扁,吻长而宽,呈扁圆形,背腹两条中线上各具有一个深或浅的纵沟,颔部表面较光滑;中部有一浅而宽的浅沟线;后部则有一清晰的深沟。躯干部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有鳃和生殖翼,生殖翼排布90对小鳃孔;中部有肝盲囊;后部则平扁呈管状,内部充满沙粒,腹部表面有两条纵走的肌肉索。生活时吻部和鳃生殖部呈橘黄色,肝盲囊褐绿色,其后色素变浅,到后躯干为黄色。原分布在黄岛西北部、薛家岛中潮下带细沙中,现因黄岛开发栖息地被侵占而陷入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三崎柱头虫  属半索动物。体呈蠕虫状,吻部较短,形似柱头而得名。领部较吻部为长,生殖翼和肝盲囊非常发达,鳃孔小,位于前躯干部背侧生殖翼基部。后躯干部表面有环状横褶。前肛门开口位于后端。此种多栖息于滨海泥沙处,挖一通道栖居其中,当退潮时,可看见大量沙泥粪块堆积于洞口旁,为该虫的标志。原分布于沧口、女姑口、红岛、张哥庄、沙子口、汇泉、栈桥,现因环境变迁陷入濒危(该动物没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内)。

三崎柱头虫俗称柱头虫、玉钩虫,因环境变迁陷入濒危。

文昌鱼  属头索动物,身体左右侧扁,两端尖细,略呈柳叶状。无明显头部,故又称无头类。背部有一背鳍,腹面有两条平行腹鳍,末端为尾鳍。在腹、尾鳍交界处有一腹孔。身体前端腹面有一漏斗状的前庭,其深处有口。身体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带,肌节数为65~67,生殖腺按肌节成对排列于身体两侧,生殖产物经鳃腔从腹孔排出体外。文昌鱼通常栖息于近岸沙质海区,过潜沙生活,仅夜间从沙中游出,行动活泼。分布于胶州湾口南河、沙子口、胶南沿岸,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绿海龟 俗称海龟,属爬行动物。因其身上的脂肪为绿色而得名。它的身体庞大,外被扁圆形的甲壳,只有头和四肢露在壳外,体长50厘米~100厘米,体重70千克~150千克。头略呈三角形,前额上有一对额鳞,背甲呈椭圆形,茶褐色或暗绿色,上有黄斑。盾片镶嵌排列,具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的斑纹,色泽调和而美丽。中央有椎盾5枚,左右各有助盾4枚,周围每侧还有缘盾7枚。四肢特化成鳍状的桡足,可以像船桨一样在水中灵活地划水游泳。内侧指(趾)各有一爪,前肢的爪大而弯曲,呈钩状。绿海龟在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的沿海都有分布,尤以南海为多,但产卵场所只有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的沿岸及岛屿。青岛海区已甚少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绿海龟因脂肪为绿色而得名,已濒危,被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江豚  俗称江猪,属海洋哺乳动物。江豚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江豚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前5个颈椎紧密结合,肋骨通常为14对。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没有背鳍,但有隆起的背脊。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长约为体长的六分之一。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在中国常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等水域。青岛海区已甚少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海豹  属海洋哺乳动物。它的身体肥壮而浑圆,呈纺锤型,体长约1.2米~2米,体重约70千克~100千克,全身生有细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并布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点,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头圆而平滑,眼大,吻短而宽,唇部触口须长而硬,呈念珠状,感觉灵敏,是它觅食的武器之一。没有外耳廓,也没有明显的颈部,四肢短,前后肢都有五趾(指),趾间有皮膜相连,似蹼状,形成鳍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锐的爪。前肢狭小,后肢较大而呈扇形,其趾外侧长而内侧短,尾短小。后肢朝后,不能弯曲。雌性有一对乳房。毛色随年龄和季节发生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初生仔有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白色绒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青岛海区已甚少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食物以鱼类为主,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被定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蠵龟  属爬行动物,温水性,近海珍贵龟类。头顶部绛红色,背甲红棕色,腹甲橘黄色。头部较大,具有极强的钩状喙,前额鳞2对,比绿海龟多1对。四肢桨状,前肢大于后肢,前后肢各具1~2爪,适于游泳,尾巴较短。卵生,肺呼吸。每年5~7月为繁殖期,在海滩上挖穴产卵,60天左右孵出仔龟。青岛海区已甚少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棱皮龟  又称革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龟鳖目中体形最大者,大洋暖水性,近海珍贵龟类。它的头部、四肢和躯体都覆以平滑的革质皮肤,没有角质盾片。背部形成7条规则的纵行棱起,嘴呈钩状,头特别大,不能缩进甲壳之内。四肢呈桨状,没有爪,前肢的指骨特别长,尾短。成龟身体背面为暗棕色或黑色,缀以黄色或白色的白斑,腹面为灰白色。每年5~6月为产卵季节,在海滩上产卵,每次产卵90~150枚。该龟多出现在辽宁、河北海域,青岛海区已甚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