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现代海洋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04年,在青岛大港第一码头设立潮汐观测井,进行海洋水文观测。1928年11月,青岛观象台组建海洋科,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海洋研究机构。随后蔡元培等发起建设青岛海洋博物馆,筹建青岛海洋研究所。1935年,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开展青岛第一次海洋采集调查,获得柱头虫、青岛文昌鱼等重要发现。
1946年,组织对海洋生物、海洋理化、潮汐、海流、台风、风暴潮等进行观测,并开展胶州湾海洋水文和化学、生物等研究。
1949年10月,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由上海迁至青岛。翌年8月,中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立,带动了青岛海洋研究各学科、各领域的发展。1952—1966年,青岛海洋水产科学家解决了海带、紫菜、对虾人工养殖等关键技术问题,使中国的海洋水产养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工作站等在青岛成立,青岛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及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共同组织第一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研制成功46项常用海洋调查仪器和设备。“文化大革命”期间,海洋研究活动受到冲击,海洋研究成果较少且水平不高。
1978年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活动逐步恢复,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尤其在物理海洋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环境、海洋地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曾呈奎主编的《中国经济海藻志》、赫崇本等对黄海冷水团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的研究、文圣常的《海浪原理》,《全国海洋调查规范》以及海湾扇贝引种、对虾工厂化养殖、藻酸双酯钠(PSS)研发、潮流永久预报方法、《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等。以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基础的海洋药物研制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开发了可生物降解环保型新材料、纳米多功能塑料、光生态膜、新型海洋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先后形成全国“鱼、虾、贝、藻、参”5次海水养殖浪潮,以及以海洋药物为代表的海洋天然产物的开发,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科技部正式批准在青岛组建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科技岛和海洋科技城。
进入21世纪,随着“一谷两区”的建设,青岛市海洋科教资源不断集聚,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年均增长15%以上。集聚了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科学与技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全国30%海洋科研机构以及40%的涉海“两院”院士、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从事海洋科技研究、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观测实验等的专业人员达上万名。此外,青岛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物理海洋、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实现新突破,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一)海洋科研机构
青岛是全国海洋科技单位最集中的城市。至2021年,青岛拥有国内外着名涉海科研单位及科技院所26个,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20个。
驻青岛涉海高校及科研院所一览表(2021年)
序号 | 单位名称 | 建立年份 | 隶属关系 |
1 | 山东科技大学 | 1951 | 山东省、教育部共建 |
2 | 青岛农业大学 | 1951 | 山东省省属高校 |
3 | 青岛理工大学 | 1953 | 山东省省属高校 |
4 | 青岛科技大学 | 1958 | 山东省省属高校 |
5 | 中国海洋大学 | 1959 | 教育部 |
6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 1976 |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
7 | 青岛大学 | 1993 | 山东省省属高校 |
8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2005 | 教育部 |
9 |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 2017 | 教育部 |
10 | 齐鲁工业大学(青岛校区) | 2021 | 山东省省属高校 |
11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1947 | 农业部 |
1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950 | 中国科学院 |
13 |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 | 1950 | 山东省政府 |
14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958 | 自然资源部 |
15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 | 1961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16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二五研究所青岛分部 | 1961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二五研究所 |
17 | 中船七一二所青岛研究所 | 1963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一二研究所 |
18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 1966 | 山东省科学院 |
19 | 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 | 1975 | 中国钢铁研究总院 |
20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979 | 国土资源部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局 |
21 | 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1979 |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
22 | 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 | 1982 | 山东省社科院 |
23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2009 | 中国科学院 |
24 |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 2015 | 国家海洋局 |
25 | 中船青岛人因工程研究院 | 2019 |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
注:以上不含军事院校。
驻青岛省部级涉海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一览表(2021年)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建立 年份 | 所在单位 | 主要科研内容 |
1 | 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 | 1970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动力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海洋工程安全设计与防灾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研发 |
2 | 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1995 |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 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渔用药物和免疫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 |
3 |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1996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与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海水养殖病原生态学与环境修复研究,海水健康养殖技术与碳汇渔业,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 |
4 | 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02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 海洋测量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研究,海洋仪器仪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和海洋污染监测设备的研制、开发、试验和生产等 |
5 | 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 | 200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海洋污损生物腐蚀的关键过程、机理和防护技术,不同海洋环境因子对腐蚀作用的过程和机理,研制开发海洋腐蚀防护与监检测的主要技术 |
6 | 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 2009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研发与应用、海洋灾害预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海洋管理与信息技术 |
7 | 山东省海洋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 2009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 水下焊接与切割技术、船舶高效焊接技术与装备、特种焊接材料与表面工程等我国急需解决的涉海焊接关键技术 |
8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 2013 | 由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 | 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海变与保护、海洋技术与装备等 |
9 | 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3 | 海洋化工研究院 | 海洋涂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原材料研制筛选与表征、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工程化等 |
10 | 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5 |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 | 海藻活性物质提取及分离、海藻活性物质功能化改性、海藻活性物质功效及应用等 |
11 | 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 2015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工程地质性质与致灾理论、海洋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海洋地质环境污染修复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海底工程环境原位观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 |
12 | 山东省海洋渔业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2020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海洋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前沿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 |
13 | 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9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 海洋资料浮标技术、海洋气象仪器测量技术、海洋波浪仪器测量技术、海洋水质现场污染监测技术及测量仪器、海洋台站及平台仪器测量技术、海洋调查仪器和调查工具研制技术 |
14 |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 2019 | 依托海洋研究所,联合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共同建设 | 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等 |
15 | 山东省海洋药物技术创新中心 | 2020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开发的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的开发、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及合成、半合成技术的整合集成 |
16 | 山东省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创新中心 | 2020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 | 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PTC)、氧化聚合包覆防腐技术(OTC)和钢筋混凝土涂层防腐技术(FCC)等腐蚀防护技术 |
17 | 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 2021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智能探测技术、海洋智能信息技术、海洋智能装备围绕星/机/船载海洋电子仪器装备,以及水下机器人、浮标、潜标等重要海洋装备与平台的研制应用 |
18 | 山东省陆海统筹综合技术创新中心 | 2021 | 青岛国际院士港集团公司 | 在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海洋等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19 | 山东省智慧港口技术创新中心 | 2021 | 山东港口青岛港 |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船岸一体化智慧港航关键技术研究 |
20 | 山东省特种食品技术创新中心 | 2021 | 青岛农业大学 | 特种食品的原料品质调控与加工、精准营养与安全控制、标准化体系和智能制造 |
(二)海洋科研成果
青岛海洋科学研究涉及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物理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药物学、海洋渔业、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仪器仪表以及海洋软科学等诸多方面,并在许多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海洋科技成果不仅带动了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领了全国海洋产业的崛起和发展。1996—2005年,驻青岛海洋研究单位主持国家863计划研究课题229项;1999—2005年,主持国家973计划研究课题42项;2017—2020年,获国家级以上科技成果13项。
驻青岛海洋研究单位获国家级以上科技成果一览表
(2017—2020年)
获奖年份 | 获奖种别 | 等级 | 获奖成果名称 | 完成(参加)单位 |
2017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2017 | 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 |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
2017 |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2018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 | 中国海洋大学 |
2018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 | 中国海洋大学 |
2018 |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 |
2018 | 国际合作奖 | 与美籍科学家彼得·乔治·布鲁尔合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 | |
2019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2019 |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 中国海洋大学 |
2019 | 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2020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2020 |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2020 |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海岛/岸基高过载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应用 | 青岛创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