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综合利用海鸟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市园林和林业局高度重视关于加强海鸟资源保护与生态化利用的提案,全力挖掘我市海鸟资源的生态化利用潜力。
梳理我市海鸟资源。青岛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地处亚太候鸟迁徙线路上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鸟在内的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目前,境内累计调查湿地鸟类15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珍禽中华风头燕鸥、东方白鹳、丹顶鹤、大天鹅、大杓鹬、黄嘴白鹭等40余种。每年春、秋季节迁经胶州湾、大公岛、灵山岛等湿地鸟类数量达数百万只。其中大公岛、长门岩岛、潮连岛是扁嘴海雀、黑叉尾海燕、白额鹱、黑尾鸥、黄嘴白鹭等海鸟的集中繁殖地。
建立海鸟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海鸟资源,我市相继建立了大公岛、灵山岛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少海、唐岛湾、胶州湾湿地公园,对这些海鸟资源实施了重点保护,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通过修建水上人工浮岛、观鸟亭、人工种植植被等方式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和鸟类栖息环境,经过保护部分海鸟栖息地生态和鸟类资源得到了逐步恢复。
打造海鸟保护城市名片。我市从1994年12月1日开始,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开展了“挽留海鸥行动”,已经持续27年,成为青岛海鸟保护的一张名片,在海鸟保护利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由于受机构编制、科研管护经费、海上交通条件所限,我市海鸟资源科学研究没有全面实施。特别是偏远的无人海岛,受海上交通限制,很多海鸟资源情况尚不清楚,海岛生态和鸟类资源缺乏科学研究和有效保护管理。对这些海鸟的海岛观鸟科普教育、鸟类观光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尚未全面开展。
海鸟资源保护与生态化利用任重道远。我市计划从2023年开始启动,利用2年时间全面掌握境内海鸟资源的分布和资源现状。同时,加强海鸟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对境内重要海鸟集中栖息繁育的海域和海岛、湿地滩涂实施重点保护。积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环保组织和民间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科研合作,对海鸟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实施海岛生态改建和生态修复、人工海鸟模型招引、悬挂鸟巢、巢区修建等措施,确保海鸟资源安全。争取在湿地公园范围内依托现有观鸟亭、观鸟长廊等设施,努力打造青岛特色的海鸟保护与生态化利用示范点。根据条件,结合爱鸟周、爱鸟日、湿地保护日等节日活动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观鸟节,继续开展挽留海鸥行动,开展海岛观鸟科普、海鸟摄影展览、海鸟学术讲座、观鸟比赛等,促进我市生态旅游观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