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数字强省战略部署,以“在数字青岛建设上创一流”为目标定位,将数字青岛建设作为事关全市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作,举全市之力一体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贡献大数据智慧和力量。我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再次进入全国前5名,数字城市建设获评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第6名。我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专题推广。
一、数字政府聚焦提质增效,“多点用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爱山东·青e办”整合45个部门、10个区(市)、9家企业的7900多项服务,归集132类380余万条电子证照数据,电子身份证、驾驶证等42类市民常用证照汇入“青e办”电子卡包,实现掌上“亮码、扫码”应用。全面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政务服务平台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区两级1万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服务“一次登录、全网通行”。除经批准的事项外,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已达100%(其中市本级1987项、市区两级11918项)。
(二)全面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初步建成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城市云脑,接入41个单位的121个业务系统、219个场景、930余项指标。基于市城市云脑和市应急指挥平台建成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为全市提供统一公共基础支撑和数据业务能力服务,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决策,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三)加快推进数字机关“一网协同”。全面推进网上办公,一体化金宏办公系统开发各类功能模块200余个,服务全市8.8万机关用户和3.8万移动办公用户,今年以来全市网上公文流转量超过8400万件,累计超过7.8亿件。全市统一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党政机构,部署硬件终端470多台、软件终端超过1500个,累计召开视频会议1018次,参会人数4万余人次,已实现与全省工作综合视频会议系统互联互通。
(四)持续推进政务数据“一网共享”。开展“为民服务、数据赋能”攻坚行动,全面破除数据“壁垒”,建立政务数据共享清单和负面清单,凡未列入负面清单的数据必须共享。新归集“疫苗接种数据”“道路运输车辆”等97类6.4亿条数据,日均数据共享交换226万条,市级需求共享满足率达99.5%,打造了人才引进“秒批”等一系列典型案例。“信用中国(山东青岛)”网站累计公示等各类信用信息650万条,助力相关部门查询调取信用数据超123万次,及时发现失信记录4982次。完善信用修复办理机制,累计受理信用修复申请5581件次,修复企业失信信息3026件次,实现企业失信信息修复工作“零跑腿”“零投诉”。
(五)大力推进政务系统“一网支撑”。进一步增强政务云和政务网的支撑保障能力,完成云网密码应用测评评估。全市政务部门累计上云765个业务系统使用3378台云主机,云主机使用量同比增长37.2%。升级优化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平台,新增汇聚视频资源7万路,同比增长53.8%,视频监控资源在线率由年初的84.6%提升至95.5%,极大增强视频资源服务社会综合治理的效能。始终将安全摆在首位,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筑牢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网络空间环境。
二、数字社会聚焦场景拓展,“无微不至”服务市民生活
(一)民生服务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聚焦群众和企业日常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将分散在各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项”集成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和“一个场景”,梳理形成了“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就医付费一件事”等12个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全市一家医院”“全市一个教育平台”等12个城市运行“一个场景”。义务教育招生实现“一网通办”,20余万学生家长“零跑腿”;“就医付费一件事”已接入13家医疗机构线上支付体系,实现多渠道多方式就医付费;“惠企资金申请一件事”破解申报手续材料繁、违规多头虚假申报等问题,部分政策实现惠企资金免申即享、资金快速兑现;“全市一家医院”已接入全市3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生号源;“水电气暖有线与房屋协同过户一件事”已实现房屋过户登记最多跑一次。24个事项总体完成率已达80%,6个事项完成率100%。
(二)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全面推进。市、区(市)两级全域纳入“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峰会”,青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叫响全国,进一步擦亮了“青春之岛·智慧新生活之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品牌。聚焦群众关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问需于民”活动,梳理形成近20项热点问题,多措并举推动热点、堵点问题解决。
(三)智慧社区、街区建设率先发力。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提升行动”,31个社区纳入省支持建设范围,全省数量最多,全市建成智慧社区、智慧街区示范点超过70个。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构建社区安全屏障,全市累计建设智慧安防小区、村庄11187处,建成率达100%。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住宅小区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条件的通知》,将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纳入新建住宅项目土地出让和老旧小区改造常规条件。
(四)“一码通城”覆盖领域逐步扩展。打造一码通城平台,用“青岛健康码”打通部门、平台、应用间“码”的壁垒,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等8大领域推动“多码”向“一码”转变。在市民中心、医疗机构、风景区、商超实现一码认证、一码入场。注册用户近900万,为市民、游客提供便民服务超4000万次。
三、数字生态聚焦开放融合,“先行先试”激发要素潜能
(一)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应用。升级改造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构建集成隐私计算、联合建模、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等功能的大数据通用算法模型和控件库。平台已开放交通出行、市场监管等领域1712个数据目录,共1.3亿条数据,吸引44家企业入驻。印发《青岛市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在智慧公安、教育、融资服务等20余领域,全面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创建。建设线上“数字实验室”,拓展工业互联网领域数据应用场景,支持海尔卡奥斯公司、海尔财务公司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精准画像,提供“千企千面”服务。我市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入榜全球重要城市开放数据指数十强,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中位列全国标杆城市第二名。
(二)积极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推动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积极探索由“数据交易平台商”向“数据交易平台+服务商”转变,提供数据定制化清洗、加工、分析等服务,为社会数据流通者搭建数据供需、数据治理、数据服务平台。举办胶东经济圈大数据高峰论坛,建立胶东经济圈公共数据开放专区,促进数据要素胶东经济圈有序流动,推动政企数据充分对接和融合应用。
(三)助力小微企业增信融资。积极探索政务数据市场化配置的可行途径,创建青岛市政务数据中台,累计向社会提供近60类2000万条涉企数据,支持金融机构直接利用政务数据资源开展信贷业务,有效破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问题。18家金融机构利用政务数据进行贷前审查、贷中放款和贷后跟踪,审核授信企业3.6万家,涉及综合资金674亿,放款206亿。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以专刊形式宣传推广,并在中国政府网刊发。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市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国家和省级系统整合推进进度不快、跨层级数据共享周期较长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2022年,市大数据局将继续统筹推进数字青岛建设,加快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人而转”,让更多的市民体会生活便利,享受数字化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