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本职工作和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第13项)完成情况报告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2-12-31 来源 :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扛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重大政治责任,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全面升级。

        一、工作开展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立足青岛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今年以来,出台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意见》《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组织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农委全体会议、全市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推进会议等,全面部署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制定印发《中共青岛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建立《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确定全市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牵头专班、责任单位,明确重点工作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一张清单落地落实”。

        二、取得成效

        新建高标准农田21.7万亩,全年粮食面积预计725万亩以上、总产预计308万吨左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清脏治乱”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实施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墙绘”“微广场”“微庭院”等小微空间节点1.9万处,建设省级示范村33个、市级示范村100个,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我市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黄岛区获批创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强县,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即墨区灵山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山东省激励农业高质量发展四项评选我市全部入围,入选数量和奖励资金全省第一。

        三、完成情况

        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稳产保供。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21.7万亩,累计达到385.46万亩。打好科技壮苗攻坚战,342.7万亩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克服疫情、春旱、夏涝、秋汛等困难,预计全年粮食、蔬菜、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650万吨、100万吨以上,稳超前三年平均水平,实现丰产丰收。

        二是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先后两次举办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新签约过亿元涉农项目57个、总投资401亿元。开工建设过亿元农业大项目47个、完成年度投资77.2亿元。1-10月份全市一产固投增长12.2%,农产品出口351亿元、同比增长16.3%,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新建1个国家级、2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以数字化赋能全球首艘10万吨智慧养殖工船。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三年计划,布局建设7个预制菜产业集群,抢占农业产业化新风口。成功举办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吸引141万人次参与,带动销售农产品18.6亿元。

        三是示范片区建设高标推进。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行动,出台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意见,创设土地和财政支持政策,确定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示范片区建设名单。坚持全程“赛马”,组织4次全市现场观摩会,打擂比拼、一线推进,推动109个项目开工建设、年内投资13亿元。坚持以片带点促面,新建33个省级、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采取“大观摩、大排名”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形成“点片面”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新格局。

        四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出台《青岛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办法(试行)》,实施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增收攻坚、乡村公共资源共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项整治三大行动,累计清查回收土地3.6万余亩,规范问题合同3.7万余个,清缴陈欠6亿元,村均增收4万元。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胶州市获批国家级试点县。打造青岛“金农通”金融平台,为35个涉农项目争取银行授信76亿元、完成贷款29亿元。

        五是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各级衔接资金4.5亿元,实施各类衔接项目119个,确保全市1.1万户、2.1万人的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统筹整合资金2亿元,高水平建设省级衔接集中推进区,开工项目13个,受益农民4800多户。全市推广“齐鲁富民贷”8.8亿元,贷款余额全省第一。

        四、后续措施

        一是聚力乡村建设高质量提升。坚持片区引领、“点片面”统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做亮示范片区。对标全国一流,高质量建设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研究出台示范片区日常考评办法,开发“青农云片区”赛马系统,上图入库重点项目,实现网上精准调度指导。突出实绩导向,组织开展示范片区绩效评估,按照3:4:3的比例确定三个等次,根据评估结果,对示范片区进行财政资金差异化奖补。二是做精美丽乡村示范村。坚持主题化设计、场景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运营,巩固用活2.78亿元市级财政奖补资金,新建10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立乡村建设人才库,招募乡村规划、建设、运维专家100名。三是做优农村人居环境。设立1200万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市级激励专项资金,打好暗访督查、观摩排名、一线推进等“组合拳”,深化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由村内户外,向村边户内延伸。

        二是聚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深入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巩固提升年产300万吨以上粮食、600万吨以上蔬菜、100万吨以上果品、100万吨以上肉蛋奶、100万吨以上水产品的“36111”稳产保供体系。一是积极创建全国绿色增粮示范区。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在平度、莱西打造3个万亩以上的绿色“吨半粮”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5个国家产粮大县建设40个千亩方、10个万亩片,示范引领绿色高质高效粮田300万亩以上。二是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调度,试行工程质量险,新建7万亩、改造提升14.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协助水务部门,编制《青岛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落实好田、水衔接。三是扎实发展设施农业。树立“大食物观”,推动设施蔬菜稳定在50万亩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稳定在2800家以上。建好25个生猪调控基地,发挥康大肉兔、隆铭肉牛、阁北头肉鸭等大项目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奶山羊、蜜蜂等特色畜牧业,丰富“菜篮子”多元化供给体系。

        三是聚力现代农业产业提升。扭住大项目、新业态、种子“芯片”关键变量,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大抓项目,建强产业链。建立清单,靶向抓好项目建设。目前初步梳理了2023年过亿元重点农业项目70个、计划总投资697亿元。深入开展以商招商、靶向招商、节会招商,力争储备过亿元涉农项目20个以上。优选培育26家农业金花企业和15家链主企业,专门研究创设强品牌、强龙头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打造产量大、市场广、知名度高、带动性强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十百千”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二是大抓预制菜,拓展新产业。承办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成立预制菜标准化研究院,加快打造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中国农业食品创新园2个预制菜集聚区,布局建设西海岸新区康大、即墨正大、胶州益海嘉里等7个预制菜产业集群。三是大抓种业,打好翻身仗。落实总书记“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重要指示,瞄准“国际种都”目标,着力建设即墨国际种都核心区、西海岸新区国际种都高新技术示范区2大高地,积极引进韩国农友中国总部、山东种业集团等重点种企和项目,争取举办中国青岛国际花生产业科技合作研讨会等3个种业大会。

        四是聚力要素强农提升。突出数字、品牌、金融关键要素,全力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是突出数字强农。着力打造“一基地一区域一大脑”:建设1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1个省级智慧农业试验区、1个青岛“三农”数字大脑(青农数字港)。着力整合171类涉农数据,创设27个数字应用场景,打造集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乡村振兴可视化展示中心、农业农村工作监管中心、重大动物疫情调度指挥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青岛“三农”大脑,实现“一图知家底、一网管全市、一站看振兴”。二是突出品牌强农。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增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0个。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争取财政支持品牌培育资金1000万,持续提升“青岛农品”知名度、影响力。三是突出金融支农。大力推广齐鲁富民贷,提升青岛“金农通”,为涉农项目争取更多贷款融资。新创5个政策性农业险种,全市覆盖种植业、养殖业险种达到20个,财政支持保费资金3.03亿元,提供风险保障80亿元。统筹研究贷、担、债、金、险等金融政策工具,探索设立20亿元以上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基金。四是突出财政支农。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高质量实施粮食安全、动物防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财政支农项目。修订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政策,推进财政拨改投“种子金”等新创政策落地。

        五是聚力改革富农提升。强化改革、衔接、主体关键支撑,拓宽村集体和农民稳定增收渠道,不断夯实强村富民基础。一是用好改革试点。以10项国家级和6项省级试点为突破口,在二轮土地延包、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等方面,趟出青岛路径,引领农村改革走深走实。实施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增收攻坚行动,在20个镇街实施20个抱团发展项目。全面实施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探索“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新模式。二是拓展有效衔接。突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拓展脱贫攻坚任务重点村三个重点,用足用好2.7亿元财政衔接资金,在产业、创业、就业等进行多维度帮扶提升。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协作,确保2023年财政援助资金不低于2022年度。三是壮大新型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对于农民合作社,着力强示范、清异常,确保示范社占比高于总数5%。对于家庭农场,全面开展“一码通”赋码,推广“随手记”记账软件,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点推广“农户土地集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生产托管模式,以及“土地入股+保底收益+增收分红”利益联结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五、宣传报道

        (一)11月02日,《凤凰网》专版刊发:《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青岛率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网址链接:https://qd.ifeng.com/c/8KZz3FtZkOj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青岛市全市陆域面积中涉农区市面积占到80%以上,全市户籍人口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59.2%,全市所辖10个区市有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90个是涉农镇街。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青岛更要“当龙头、做表率、开新局”。

        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新时代十年来,青岛市的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面貌初步呈现,城乡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莱西市榜上有名。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的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青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莱西资源禀赋优越,有自身创建优势,莱西市此次入围,不仅是对莱西,也是对青岛乡村振兴成果的一次检阅和肯定。

        近年来,青岛市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强化政策创设、制度创新,致力推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打造形成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格局。青岛市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打造10个左右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30个区市级示范片区,推出3-5个在全省、全国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制高点亮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每个片区覆盖6个左右的自然村,突出片区的资源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凸显产业优势、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多元投入、高效利用的要素保障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集聚。

        全面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需要统筹谋划和部署。通过示范片区建设,应坚持样板打造与面上推进相结合,着力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幸福生活指数明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赋能,确保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最根本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总量安全、结构安全和品质安全。全市每年粮食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果品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36111”是青岛市稳产保供目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青岛市的重要农产品综合产能和保供能力一直位居前列。近年来,青岛市以科技创新赋能,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如今年以来推广小麦新品种85个、配套新技术20项,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实现夏粮减损3000万斤以上,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批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位于即墨的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利用楼房养猪;田瑞集团6列12层单栋存栏15万羽高标准化鸡舍,养15万只鸡只需1人,创造了目前国内最先进、层数最高、单栋养殖最大三项纪录;位于莱西的以色列64位奶牛转盘,实现自动化挤奶,鲜奶从生产到离开牧场,整个过程完全处于密闭环境中,从而让牛奶质量更有保证。一系列现代畜牧养殖企业的落成投产,显示了青岛市加快布局科技型农业企业,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决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要树立大粮食观,构建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充分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充分保证农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建设国际种都核心区,在种业这一农业的“芯片”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强水利系统技术改造,实现对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伸缩式喷灌等多种灌溉模式的实时、精准控制,以“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田确保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发挥病虫草害监测作用,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站,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随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情、虫情,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多主体合作,生成全链贯通的解决方案,对靶喷药、无人除草,解决药械“跑、冒、滴、漏”问题,既减少农药用量,又增加农产品产量,从而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产量稳定、产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精准测量土壤酸碱度、电导率和养分含量,把作物种植品种与适宜种植区进行匹配,把作物的成长条件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通过科技的指挥棒来指导种什么、怎么种。

        数字转型,推进农业现代化

        青岛市拥有畜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粮油、奶业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茶叶、蓝莓、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58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近年来,青岛市全市333家农业龙头企业、93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省级智慧农业试验区,奋力打造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城市。如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了亚洲单体最大的智慧日光温室,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4倍;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化养殖工船“国信1号”,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海上粮仓”;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数字技术改良滨海盐碱地,耐盐碱海水稻平均亩产400kg以上,在东北、内蒙古和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国内外地区复制推广;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智慧畜牧中心数据平台,实现对畜禽全生命周期的线上管控。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先后落户青岛。数字化链接到农业全领域、全过程,是推动青岛市由农业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深耕的领域。

        推进农业管理全面科学。数字农业通过建设农业生产精准管理系统和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系统,农户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科学化决策和农田精细化管理,以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为主线,清晰、全面掌握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墒情,实现“一机在手,种田不愁”。进一步打通农业全产业网络,强化区块链应用与数据赋能,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和服务拓展。以工业互联网思维集成农业生产要素,利用多学科知识叠加,对育种栽培、土壤改良、生产管理各环节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种植有大脑、生长有智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不断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产品质量。

        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基础设施的集成创新,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机农艺的融合应用,使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减少农户重体力重复性劳动,使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全面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实现耕、种、管、收的自动导航和24小时无人化连续作业,实现农机作业全时高效,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青岛日报2022年10月25日第六版头题刊发:

        用好深化改革这一法宝,持续完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实现点上突破、面上提升

        ——青岛创新路数打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网址链接: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html5/2022-10/25/content_18546_6880504.htm?curr=

         

        正文:

        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意见》,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典型,集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召开三次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推进会,激发比学赶超、加压奋进的昂扬斗志;成立市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强化“三农”发展智力支撑……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作为全省发展的龙头,今年以来,青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聚焦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持续完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创新路数打法,注重典型引路,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聚焦产业赋能做好乡村发展文章。今年以来,青岛着力“抓项目、促融合、强特色、重赋能”,创新项目招引机制,打通制约农业项目落地的“堵点”“痛点”,以高质量项目加快乡村振兴,开工建设过亿元大项目47个,完成年度投资61.4亿元。高质高效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动现代种业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种业强农行动方案》,基本形成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全市在建过亿元种业项目10个,新签约过亿元种业项目13个,“青岛市现代种业创新中心”正开足马力建设推进。

        聚焦美丽宜居做好乡村建设文章。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围绕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编制《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导引》,以示范片区为美丽宜居“打样”。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通过现场观摩、抽查评估、打分排名、定期通报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微整治精提升”微景观1.7万处,建成2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聚焦善治有序做好乡村治理文章。持续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全市推广以“微积分”实现整治全参与的“莱西模式”、以“道德银行”提升乡村新风尚的“平度模式”、以“德育银行”增强治理效能的“西海岸模式”等积分治理模式,带动善治在广袤农村遍地开花,西海岸新区“德育银行”、莱西市夏格庄镇乡村治理做法在全国推广,莱西市乡村治理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

        聚焦共同富裕做好农民增收文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增收攻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项整治等行动,清理不合理合同3.7万份、盘活低效用地6000多亩,上半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31亿元。做强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以来新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社57家,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吸纳农户60余万户、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近200万亩,有力提升了就业带动能力。持续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青岛在全省率先出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开发建设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系统,探索完善宅基地流转、盘活、退出、监管等制度的方法路径,持续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时下,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在加快建设,串联起青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三)2月17日,《青岛日报》专版刊发:《八万农机备春耕 青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率达100%》

        网址链接:https://www.sohu.com/a/523304607_115510

         

        正文:

            人勤春来早。随着天气转暖,农田逐渐解冻,市郊各地将进入春耕农忙时节。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计划于3月启动春耕春种。时下,相关职能部门、涉农企业等谋定快动,为春季农业生产做足准备。

        对农业来说,春耕就是首战,要首战告捷,装备精良是关键。我市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播农机化准备工作,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据悉,市农业农村局及早谋划,争取2022年度中央农机购置补贴首批资金8477万元,市级补贴资金2000万元,于1月上旬正式启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优先保证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保供所需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应补尽补。截至目前,已办理补贴申请3699台,受益农户2379户,补贴资金4608万元。加强作业农机具检修,截至目前,全市已组织检修农机具2.1万台套,预计3月上旬将完成12万台套机具检修任务。“时下,全市已组织调度可上阵作业农机具8万台套,能够满足生产作业需要,零配件和柴油等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正值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黄金时期,青岛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心组织,抢抓时间,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据悉,今年青岛市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1.7万亩,项目总投资达到3.906亿元。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春播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100%。“针对农田建设项目季节性强,适宜施工期短,农田工程以田间作业为主的特点,我们指导项目区(市)做好项目推进方案,增加机械人手,赶在春播前完成田间工程建设,确保不影响春耕生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狠抓上市农资质量,确保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民利益。实施农资经营店分级管理制度,对全市4200余家农药经营店分ABCD四级管理,加大对CD级别农药店监管频次,提高经营产品质量。开展农资打假行动,在春耕期间将联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集中开展农药、化肥等农资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违法生产经营农资行为,查办一批假劣农资案件。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抽查,将集中开展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检300批次,对检出的有效成分含量不足、违法添加农资产品企业,进行立案查处,检打联动,全力保障农资质量安全,为春耕春种保驾护航。

         

        (四)6月29日,《大众日报》刊发:《青岛小麦单产纪录再创历史新高》

        网址链接:

        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788421

         

        正文:

        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平度市蓼兰镇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进行实打验收。经测产,示范田种植的小麦品种“青农7号”实打亩产达到823.2公斤,成功创下青岛市小麦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通过今年的高产示范,‘青农7号’的抗倒性、抗病性等性状得到良好展示,特别是籽粒容积大、后期灌浆强度高的品种优势得到充分验证,小麦千粒重达到50克水平。”说起“青农7号”的优势,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科负责人朱瑞华如数家珍。  小麦创高产,不仅要有好品种,还要配套好技术。挖掘小麦增产潜力技术方面,增加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  “增加粮食亩穗数,要在改良品种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同时发力。我们蓼兰镇的土地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加上‘青农7号’小麦是增产潜力大的多穗型品种,不仅抗病性强,千粒重也高,有了这两项优势,小麦增产就有了基础保障。”作为从事小麦育种和技术推广多年的“老把式”,青丰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江对粮食增产的关键熟稔于心,再加上现在种植大户多成方连片种植小麦,取消了传统种植中地块间的畦背,使得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进一步促进了小麦产量的提升。  要想增加小麦千粒重,则要抓住小麦灌浆期的关键节点,保证小麦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今年,平度市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适时对小麦进行浇水施肥,通过广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这一关键创新技术,提高小麦根系活力和抗干热风能力,创造籽粒灌浆有利条件,有效提高了小麦千粒重。  朱瑞华介绍,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技术是青岛市农技推广部门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协同技术创新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成果,针对青岛地区粮食生产灌溉水短缺、水肥利用效率低、大规模种植灌溉施肥用工量大等瓶颈问题,以滴灌技术为核心变革传统种植方式,集成了水肥一体、堆肥还田、深耕深松、宽幅精播、冬春镇压、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的绿色高效新技术模式。该技术具有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节地10%以上、省工2个以上、亩节本增效约200元等特点,目前已形成青岛市地方标准4项、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并制定提报全国行业标准。  “青农7号”今年实打验收的亩产量比2019年亩产量增长约20公斤,并连续多年实现亩产超800公斤,这充分体现了小麦全程机械化暨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更为今后在生产中示范推广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实践基础。  “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小麦单产再创青岛最高纪录,是青岛农业科技人员与种植户协同攻关,将专家产量变成种粮农户产量的成功示范。  青岛市农技部门针对今年夏粮生产,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原则,积极集成推广“优良品种+种子包衣+堆肥还田+机械镇压+滴灌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机收减损”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深入开展“科技壮苗”“夺丰收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环环相扣抓好关键技术落实。目前,全市344万亩小麦已完成收获,预计总产143万吨,面积、单产、总产稳定保持在近年高位水平。

         

        (五)10月20日,《青岛日报》刊发:《夏秋两季亩产1755.06公斤!青岛“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再创新高》

        网址链接:

        https://www.guanhai.com.cn/p/217251.html

         

        正文:

        今天,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专家组对位于平度市蓼兰镇青丰基地的玉米进行实打测产,经过丈量、收割、过磅、除杂、折水分等一系列程序,最终评定实打产量为931.86公斤/亩。今年夏收期间,该基地小麦实测产量为823.2公斤/亩。综合此地块夏秋数字,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平均亩产达到1755.06公斤,为近年来最高,实现了亩产“超吨半粮”的目标,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

        “今年降水异常偏多,夏季阴雨寡照,但是我们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田经受住了恶劣天气的考验,在玉米授粉期,采用无人机授粉和飞防作业,灌浆期通过滴灌又追上一遍肥,今年示范田的玉米病虫害发生轻、粒数多、籽粒饱满,平均每个棒重量在3两半左右,在今年极端天气下,依然实现稳产高产。”示范田所在地、青岛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元江介绍。

        市农技中心副主任李松坚介绍,“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是我市自2020年起,按照“吨半粮”高产示范田的要求,针对我市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肥利用率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由青岛市农技推广部门与青岛农业大学聚力开展的协同攻关。从改革种植方式入手,对科学选种、激光平地、生物堆肥、精量播种、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智能农机作业等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形成了以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超吨半粮"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尤其在今年气候比较特殊的条件下,努力克服春季干旱、入汛以来持续强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亩产“超吨半粮”的目标,体现出这一创新集成的技术模式进一步熟化,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主推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单产水平不断提高,面积、产量实现同步提升,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近15年新高,202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总产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本次实打测产,充分展示了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增产的巨大潜力。

         

        (六)2022年10月28日,《青岛日报》第七版头题刊发:

        青岛秋收:科技赋能好“丰”景

        全市秋粮收获面积391.2万亩,总产有望继续保持在170万吨以上

        网址链接: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html5/2022-10/28/content_18547_6894188.htm?curr=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青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近15年新高。今年,青岛通过引进新农机,采用新农技、新模式,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探索更高效高质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保证全市粮食生产稳中向好,全年粮食总产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据农情调度,全市秋粮收获面积391.2万亩,总产有望继续保持在170万吨以上,全市小麦意向种植面积348.7万亩。目前,青岛秋收已基本结束。

        今年秋收是一场农耕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盛会。规模化示范田内农作物颗粒饱满,在轰鸣的农机声中为丰盈国家粮仓贡献青岛力量。

        新农技交出首年成绩单:良田配良法,技术促增收

        在胶州市洋河镇金色庄园家庭农场中,有240亩农田采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经过实地测产,玉米亩产510.74公斤、大豆亩产105.67公斤,两种作物合计亩产616.41公斤,实现每亩增收大豆约100公斤。

        新技术带来了好收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看似减少了玉米的面积,但由于增加了玉米的种植密度,因此玉米株数不减;通过合理密植,配套玉米大小行、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加强除草、防病虫、水肥跟进等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做到基本不降低玉米的产量,同时还能多收一季大豆,对助农增收、提升大豆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刘方金介绍。

        除了增产增收,由于是带状间作,复合种植的方法还对隔离病虫害、降低病虫害传播有一定效果,可以减少玉米30%左右病虫害的发生,而且大豆的根系有固氮养地的作用,“一亩大豆可以给土壤增加8公斤氮含量,相当于16公斤的尿素,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会更高。”刘方金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青岛积极推广该项技术,广泛调动种植农户积极性,对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主体,按照先干后补的原则,每亩给予200元的财政补助,以弥补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环节增加的成本。在技术方面青岛引进了河北农哈哈、山东大华等企业生产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60余台(套),指导农机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改装现有机具100余台(套),遴选15个大豆品种、6个玉米品种开展品种试验。市级统筹资金20万元,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示范基地1处;每个项目区市统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资金,安排5处以上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基地,通过试验示范、技术集成,实现与推广应用有机衔接。

        今年,青岛“超吨半粮”再创佳绩——平度市蓼兰镇青丰基地的玉米今秋实打产量为931.86公斤/亩,在今年夏收期间,该基地小麦实测产量为823.2公斤/亩,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亩产达到1755.06公斤,为近年来最高,实现了亩产“超吨半粮”的目标。

        “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是近年来青岛按照“吨半粮”高产示范田的要求,针对青岛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肥利用率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从改革种植方式入手,对科学选种、激光平地、生物堆肥、精量播种、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智能农机作业等单项技术集成创新,形成的以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超吨半粮”绿色增产技术模式。今年的测产成绩说明青岛“超吨半粮”在实践操作层面已成熟,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下一步,青岛还将集中打造一批绿色“吨半粮”综合示范展示基地,基地内有种植、有仓储、有物流、有烘干、有加工、有展示,充分融合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数字技术和农耕文化,打造有看点、有亮点、有底蕴的粮食生产综合示范展示平台。

        新农机发力减损:少漏一粒粮,减损即增收

        在平度市南村镇贾宗会家庭农场烘干车间里,10多米高的3台粮食烘干机正轰隆隆地运转。黄澄澄的玉米由提升机运至烘干塔内,经过一系列循环干燥、冷却后,从卸料口倾泻而出,经输送机直送粮仓。而这一过程都是通过手机操控,用机械化烘干代替人工晾晒,摆脱了地点和天气的限制,实现粮食的实时烘干。

        “前期由于天气原因,收获的玉米含水量偏高,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一天可烘干55吨玉米。”贾宗会家庭农场为农户提供24小时粮食烘干服务,并拥有1500吨的自然通风仓,避免了粮食霉变造成的损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做“加法”,努力增产;也需要做“减法”,努力减损。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节约就是增收”的理念,今年青岛引进并大力推广烘干机、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等新农机。

        “我们通过在全市推广新农机,利用农业机械实现减损即增收。以玉米烘干机为例,几小时内就可以完成玉米烘干,烘干后的玉米直接送进粮仓,省去了中间多次运输环节,也不用害怕阴雨天气使得玉米发霉,省时、省工、省力,减少损耗。”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陈言智说。据了解,为了推广烘干机,青岛给予农户购买一套烘干设备的补贴最高达到60万元。“以前是单机补贴,农户们购买意愿较低,现在整套机器补贴,补贴力度加大,既推广了机器又减少了农户压力。”陈言智介绍。

        玉米秸秆含有较多的钾、钠、钙、镁等矿物质,总能量与牧草差不多,青贮、黄贮后,是营养价值较丰富的一种饲料。为了让“废弃”秸秆高效再利用起来,青岛今年还大力推广了玉米青贮饲料收获打捆机。玉米秸秆用作青贮后,“废弃物”转化为“金疙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玉米青贮饲料收获打捆机可以实现边收秸秆边粉碎,并打包成高密度裹包,减少占用土地,裹包使用防水材料覆膜,可以露天放置,经过自然发酵后,裹包就可以直接卖给饲料厂或养殖场。”陈言智介绍。

        新农机助力今秋粮满仓,农机减损功不可没。今年,青岛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程度,坚持以机械化减少粮食损失,实现粮食种收提质增效。全市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18万台(套)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99.6%。在新农机推广下,全市玉米机收提质减损,玉米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可增加粮食生产1万吨以上。

        新模式探索“谁来种地”:土地入“托”,实现“共赢”

        “以往秋收是发愁的时候,总得累上一段时间。如今地块相连,农机在田地‘撒欢’跑,种地轻松多了。”青岛华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玉芹说,合作社加快农田碎片化治理,把小田合并改造整理成大田,推动农业生产过程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

        王玉芹的合作社今年以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两种模式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共经营土地33600亩,其中3万亩土地为托管,实行“良种、化肥、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收割”的“六统一”作业模式,涉及前王家庄、前张家庄、白河庙、七甲村、马家西卜村等17个村以及周边崔家集等地,方圆30公里左右。

        “对农民的土地我们主要是全产业链托管,即对整个种植环节上的各项工作的托管。但是,近年来很多大公司开始涉足农业领域。今年我们开始做全程土地托管服务,北京一家农业公司在网上了解了我们合作社后就主动和我们联系,委托我们合作社全程托管了6000亩小麦。”王玉芹说道。按照平均一人种3亩土地的标准,由合作社托管种植,6000亩地相当于节省了2000多名劳动力。

        全产业链托管真正实现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田”。平度市南村镇桑园村农民张素霞将家中20多亩地托管出去,她表示,“地托管出去后,还是我们的地,农活干得少了,闲时能到就近的服装厂打工,又赚了一份收入。”实行土地托管后,农户只需要在各生产环节完成之后支付比市场价更低价格,就可以实现种地省心管理,赚钱多了,操心少了,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而全程托管意味着企业把土地和资金交给合作社之后,企业就可以完全当“甩手掌柜”。“我最近就在忙这些事,要赶在10天之内把全程托管的这些土地播种完,不然就错过了农时。全程托管的土地就像我自己的土地,整个生产过程都需要我自己去操心经营。”王玉芹说。

        实行土地托管后,优质良种、配方施肥推广等农业科技也得到了落实。“我们推广种植的青丰1号等小麦新品种,生产的小麦能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返销种子公司,每亩可增收120余元。”王玉芹说,在农机使用上,合作社自购或共享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生产机械也能更好地开展作业,植保无人机飞行时也不用担心飞到别人家地里,伤了别人家的苗。无人机飞两个小时,相当于40多人干一天,不仅避免了漏喷情况,更使每亩地用药量减少30%。

        土地托管不仅仅是整合土地、导入机械,更多的是技术和专业化服务。通过大规模土地托管这个“切口”,让新农机、新农技更快、更好地进入农业生产过程,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资金与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推动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集体增收,推动农业生产向着更加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我要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扩大托管覆盖面积,延伸服务环节,争取5年内托管面积达到10万亩。”王玉芹说。

        链接:今年秋粮收获面积较上年增加12.5万亩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7日,青岛全市秋粮应收面积391.2万亩,已收获388.78万亩,占比99.38%。其中,玉米应收面积371.8万亩,已收获369.25万亩,占比99.31%。今年秋粮收获基本结束。据介绍,今年秋粮收获面积较上年增加12.5万亩,总产有望继续保持在170万吨以上。

        此外,秋种进展顺利,小麦计划播种面积348.7万亩,较2021年增长6.88万亩。时下,已完成播种278.15万亩,占比79.77%,预计11月上旬基本完成秋种任务。

         

        (七)5月28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刊发:《山东青岛:顶格统筹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网址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eadnywor46AKTcC77AOLQ

         

            正文:

        山东青岛:顶格统筹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全国农村人居环境 全国农村人居环境 2022-05-28 12:00 发表于北京

        去年12月以来,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决策部署,山东省青岛市强化顶格统筹、协同拓展、重点攻坚、全面动员,开启了突出问题精准整治、乡村景观精致设计、环境项目精品建设、环境常态维护精细管理的工作新格局,推动环境整治提升走深走实。

        一、顶格统筹

        强化政策、调度、监督顶格推进,形成党政齐抓、人大政协各方协同机制。政策顶格谋。市委市政府顶格研究《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方案,以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年度争取预算内美丽乡村示范村、环卫一体化、改厕规范升级和管护等人居环境重点领域财政奖补4亿多元。调度顶格推。市委先后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农委全委会、全市乡村振兴现场观摩推进会议等3个市级层面会议和4次调研视察活动部署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5次,调研督导7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关工作。监督顶格上。市人大常委会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纳入重点视察活动,16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议议案纳入“两会”议题推进。市纪委监委将农村人居环境抽查暗访问题整改工作纳入纪检监察系统“护航”专班督导工作。

        二、协同拓展

        聚焦春节春季战役,实施面上拓展、点上突破、常态治理,各区市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由线向面延伸。面上清洁由村内户外向周边区域拓展。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3.6万吨,清理村边田边畜禽养殖粪污、农业生产废弃物等2.3万吨,清理沟塘水塘2700余口。比如,崂山区结合景区开展五美共建,连片整治。点上突破由环境清脏向治乱美化拓展。试点开展了“残垣断壁”“弱电线路”“微整治·精提升”活动,整治残垣断壁267处,治理杂乱“三线”64处,打造“微景观”140余处。比如,城阳区设立160万“微整治精提升”项目建设奖补资金;莱西市开展残垣断壁自主清理,村庄“绿化”行动;胶州市、西海岸新区结合资源共享行动开展公共空间整治。有效治理,由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各地围绕群众自主治理,创新模式办法,推动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提升。莱西市建立农村人居环境负面清单制,探索在村庄引入物业管理;即墨区试点设立全民清洁日;平度市推行“信用体系+”,试点“环境服务合作社”模式等调动群众参与,农民群众参与意识得到提升。

        三、重点攻坚

        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巩固春节春季战役成果,发起“清脏治乱”集中整治行动。重点时刻抓。聚焦“共建洁美家园,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明确从5月中旬至11月底实施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划分动员部署、全面实施、验收总结三个时段,明确任务清单、标准清单、责任清单。重点领域治。围绕“清脏”开展清农村垃圾、清沟塘河渠、清农业生产废弃物等“三清”共10小项整治任务,努力让环境更干净整洁;围绕“治乱”分区分类实施“微整治·精提升”,治理私搭乱建、残垣断壁、乱堆乱放,共7小项任务,努力让环境更有序规范;围绕“提升”,实施提升农村厕所管护水平、农户庭院环境、毗邻田园环境、群众良好卫生习惯等“四提升”,努力让环境更宜居美丽。重点措施保障。制定《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抽查评估打分标准和排名通报办法》,建立评价体系、打分标准、评定等级、通报运用等约束措施,明确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每次现场观摩一至两个区市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现场,会上通报各涉农区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暗访问题情况和打分排名情况,使工作常态化并形成评价机制,现场督导、现场评价、现场推进、比拼亮赛。

        四、全面动员

        通过新闻发布、媒体典型推广、干部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全面发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借势新闻发布推介。通过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电视专访介绍等形式适时解读人居环境“微整治精提升”,“清脏治乱”集中整治行动等政策,目前已组织2期,后续还将组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等重点工作发布活动。注重媒体典型推广。印发《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信息宣传工作的通知》,定期通报区市宣传工作情况,组织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开展大动员、大宣传。目前在省以上媒体平台刊发47篇,其中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公众号5期,市级和各类公众号转播人居环境动态信息240余次。实施工作交流培训。组织区市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搭建市、区市、镇街三级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工作交流平台,交流经验做法。定期召开“作风能力提升年”微信视频会议交流,组织农村社会事业系统科长“思享会”3次,开展业务专题培训,推动工作互促共进。区市通过三级干部会、“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培训宣传,实现改厕规范升级、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到镇下村入户。

         

        (八)9月20日,《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刊发:《打造10个美丽乡村群落!青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网址链接:

        https://www.guanhai.com.cn/p/211704.html

         

        正文:

        青岛改造1.3万处微景观,打造10个美丽乡村群落,推动美丽乡村产业化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面朝大海,背靠大山,三季有花,四季有果。行走在青岛乡村,风景秀丽,海风轻拂脸庞。时下,青岛越来越多的乡村正逐步“升级”,转变为干净整洁、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环境是乡村的“底色”。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决策部署,青岛强化顶格统筹、协同拓展、重点攻坚、全面动员,开启了突出问题精准整治、乡村景观精致设计、环境项目精品建设、常态维护精细管理的工作新格局,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走深走实。

        今年6月,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能力显着提高,农民环境卫生观念显着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着提升,初步形成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干净整洁有序美丽农村人居环境。

        同时,青岛确定从今年5月中旬至11月底实施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在“靓丽”的基础上,让乡村“精致”起来;制定了《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抽查评估打分标准和排名通报办法》,建立评价体系、打分标准、评定等级、通报运用等约束措施,明确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每次现场观摩一至两个区市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现场,会上通报各涉农区市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暗访问题情况和打分排名情况,使工作常态化并形成评价机制,现场督导、现场评价、现场推进、比拼亮晒。

        从“多点开花”到“花团锦簇”,青岛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渐入佳境,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从“大”美乡村到“显微镜”里看乡村

        红瓦石头房、绿树青石板,春天樱花烂漫,夏天果香四溢,观山、听海、看云、赏花,还有红色文化墙、村规民约墙、党建展廊、孝道广场……这是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现今的美丽图景。

        几年前,社区可不是如此景象。村里门前屋后角落里草堆、土堆、建筑垃圾堆“三大堆”占用村内道路空地,断壁残垣也阻挡着村子向更远、更美发展。如今,昔日东麦窑“三大堆”、无人居住的旧墙老院变成了篮球场、口袋公园、街边景观小品……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以及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村。

        东麦窑村容精致提升,并非大拆大建而来,而是源于青岛实施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17年起,青岛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2018年,青岛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造“洁净、整齐、绿色、秀美、和谐”的美丽宜居村庄。

        四年来,乡村“大”美了,房子整齐了、绿化多起来了,是时候拿起显微镜看看村里的小角落了。

        乡村美,需要角落处处美。按照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通知要求,今年6月,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25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能力显着提高,农民环境卫生观念显着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着提升,初步形成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干净整洁有序美丽农村人居环境。

        根据《方案》,青岛确定了从今年5月中旬至11月底实施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围绕“清脏”开展清农村垃圾、清沟塘河渠、清农业生产废弃物等“三清”共10小项整治任务,努力让环境更干净整洁;围绕“治乱”分区分类实施“微整治·精提升”,治理私搭乱建、残垣断壁、乱堆乱放共7小项任务,努力让环境更有序规范;围绕“提升”,实施提升农村厕所管护水平、农户庭院环境、毗邻田园环境、群众良好卫生习惯等“四提升”,努力让环境更宜居美丽。

        得益于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行动,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一村黄泥巷里,曾经一处面积约122平方米的残垣断壁,由废墟变身为口袋公园。公园门口以青石垒一小门,用旧钢板打造出“黄泥巷里觅春光”几个字挂在门口,钢板自然锈蚀的颜色是时间的烙印,令村民们回想起一家人在村子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黄泥巷村一处122平方米的残垣断壁被打造成为口袋公园。

        今年以来,在《方案》的指导下,青岛各村庄严格落实“微整治·精提升”行动,针对村容村貌细小问题、反复问题,创新工作方法,由“清”变“改”,让卫生死角变成乡村文化名角,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3.6万吨,清理村边田边畜禽养殖粪污、农业生产废弃物等2.3万吨,清理沟塘水塘2700余口,改造1.3万处微景观,引导村民爱护乡村环境,注重村容建设点滴细节。

        沿山间公路盘旋而上,一侧山林葱郁,一侧碧波荡漾,沿着崂山水库向下去,依河道修建的公路串起城阳区夏庄街道自河崖到上蜜蜂八个村。八个村子如同亲密的兄弟姐妹,村村相连,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记者在八个村中的河崖村口停车,步行走入村子。村里道路全部硬化,迎面便是一户人家墙上黄牛拉犁的彩绘,沿村中水泥路往山上走,风吹麦田、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等主题彩绘接续映入眼中。“这些墙体彩绘和地面硬化都是我们今年新做的。”河崖村党支部书记孙仁昌介绍,将村庄各家各户的外墙统一为米黄色的墙面并加以彩绘,让村庄的“颜值”大为提升。

        “另外,我们今年也在整治村内电线电路,实施弱电入地,预计今年10月底村里能实现空中无电。”孙仁昌说,河崖村村容村貌整治就在于低头抬头间,让村民低头走好路、平眼见风景、抬头有天空。为进一步丰富村民休闲娱乐生活,打造无死角美丽村貌,河崖村瞄准农村“三大堆”问题,在清除“三大堆”后修建占地300余平方米的篮球场供村民娱乐。

        “我是1999年开始在村里工作的,亲眼见证了村民生活环境从当年的脏乱差,到今天家家户户干净整洁,村里环境清爽明丽。”孙仁昌说。

        夏庄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街道将河崖村和沿路的另外七个村子统一规划,正在打造乡村振兴山色峪示范片区。与河崖村一样,其余七个村子近年来也相继开展厕改、“三大堆”整治、弱电入地、村内墙体文化打造工作。“我们从精细化入手打造美丽乡村。目前,片区内八个村庄已基本实现村内干净整洁有序,下一步将向村外扩展,八个村连片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打造风格相近又各有特色的八个村庄,塑造有山色峪特色的乡村风景线。”该负责人表示。

        一村独秀不是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当前,青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视乡村主题化、片区化发展,进行连片规划布局。时下,青岛已制定了美丽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了集中连片创建实施方案,推动村容风貌连片设计、道路连片打通、绿化连片增补、文化连片重塑,培育了以崂山区流清河片区为代表的东部山海共融海岸乡村特色生态线、以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片区为代表的西部山区原山原水原生活风景区等10个美丽乡村群落。

        由点向片,以片带面,青岛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打造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以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美丽青岛村村共美。

        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

        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农民富起来。俯瞰青岛,如东、西麦窑般的村子让青岛海岸线更加靓丽。而这座座绿水青山,正成为岛城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我们村子三面有山,一面朝海,山中瀑布水流从村中穿过,现在村里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我们想利用村子的自然资源进一步推动村经济发展,通过打造‘小桥流水’式的村庄,形成村子特色风景,推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走在西麦窑今年新修建的北山环山观光路上,村党支部书记唐盛佳频频回头望向村庄,眼中尽是喜悦和骄傲。

        崂山区西麦窑社区将原本脏乱差的一片区域打造成为口袋公园。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西麦窑民宿经济也快速发展。“原先只有20家开民宿,现在村里有60多家开民宿,家家和谐,相互帮衬。”西麦窑打造了45家高端特色民宿,22家“山海人家”家庭旅馆,每年旅游旺季,高端民宿平均每家营业收入达到25万余元,家庭旅馆平均每家净收入达10余万元;此外渔家宴、海上垂钓、沙滩休闲、登山采摘、土特产购物等旅游项目也伴随发展,形成一条“民宿+”特色乡村产业链。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终点,乡村发展要在环境美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兴旺,村民生活更加美好。”与西麦窑相邻的东麦窑村党支部书记李绍亮说,从垃圾分类示范点到国家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东麦窑走出了不同于西麦窑的乡村旅游经济之路。

        “我们通过公司化运营,由崂山旅游集团和青岛啤酒共同打造运营民宿,村子成立了麦窑文化旅游策划运营公司,专接假日团建、推介会等活动。”谈及下一步发展规划,李绍亮用“上山下海”来概括。“上山,就是在村后山建设休闲观光园,进行采摘体验、研学项目、培训活动等;下海,是在村前的沙滩正式获批海水浴场后,计划在那里展现非遗沙滩拉大网活动,并发展海上观光、垂钓,开发海上航线。”

        早年间,东、西麦窑主要依靠开山采石、下海捕捞发展,如今东、西麦窑将山海变为金山银海,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道路。

        望向内陆,深山里也有明珠。

        位于崂山山脉西麓的山色峪片区,在群山环抱之间拉开了一幅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的乡村建设画卷。

        “樱桃树一开花,比过年还要兴奋和忙碌。”山色峪这片沃土似是为樱桃而生,这里种出的樱桃果肉细腻、香气浓郁、鲜嫩多汁。早年,山色峪山路闭塞,樱桃走不出山,如今不仅环山公路通向山色峪,八个行政村内也进行了道路硬化,村间小路亮起太阳能路灯,游客进来了,樱桃走出去了。目前山色峪已形成总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的规模化樱桃产业,樱桃成熟季节,村民采摘樱桃一个月就可收入2万至3万元。

        增收的同时,原本迈入“老龄化”的村庄,又增添了“年轻人”的活力,“山好水好,产业兴旺,是吸引年轻人回流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倒逼着村庄建设要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处处长杨斌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美丽乡村片区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融合、景区化提升、品牌化运营,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