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青岛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的通知
各区市卫生健康局、365bet即时比分_365bet官网体育投注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教体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海洋经济主管部门、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统计局、医保局:
现将《青岛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青岛市教育局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青岛市民政局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
青岛市商务局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青岛市统计局
青岛市医疗保障局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12月21日
青岛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中医药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和国际化发展等位居全省前列,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1.中医药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成立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顶格推进全市中医药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业执法人员,确保中医药管理职责有效履行。
2.中医药综合改革走在前列。我市入选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实施的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外埠中医专家存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等4种服务模式被国家评估专家组认定为全国首创,相关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成效显着。我市以防治康全程参与为核心,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优势,形成中西医优势互补1+1>2的防控合力,中医药参与患者救治率100%,参与治愈和症状改善率达98.7%。我市的做法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充分肯定并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做专题汇报。
4.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有46所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4所),床位7038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6232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6.2名。恢复重建胶州市中医医院,全市所有政府办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科。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100个,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15分钟基层中医药服务圈。
5.中医药人才队伍薪火传承。全市拥有岐黄学者、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10名,省名中医(名老中医)25名,市级中医药名家54名,柔性引进了包括1名院士、10名国医大师在内的88位省级以上知名中医药专家,培养省级基层名中医29名、市级基层名中医50名。
6.中医药高地建设精彩纷呈。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成功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海洋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学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名中医工作室13个,建成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32个、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5个,打造市级中医综合诊疗中心15个、县域中医药龙头专科8个,形成涵盖国家、省、市、区市四级岛城中医药专科集群。
7.中医药文化建设创新突破。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每年举办“三伏养生节”、“养生膏方节”和200场中医药科普(养生)大讲堂,年均受益群众达30余万人次。在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设立中医药展厅,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设置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实施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建立了1个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成立了山东省首家院校合作的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
8.中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资源植物达577种,占全省中药材资源种类的30%以上,部分品种列入山东省中药材重点发展项目。在全国最早研发海洋中药并上市。推动上海国药北方总部落地,实现知名药企总部落户青岛“零”的突破。实施“中医药+”战略,启动12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11个中医药特色街区、4条中医药旅游线路,建成16个养生保健基地(治未病中心)、188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
(二)发展形势
当前,我市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整体存在大而不强、山多峰少等问题,龙头单位竞争力有待提升,中医药产业化水平不高,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二是符合中医药规律的政策供给仍待加强,中医类医院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待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整体不高,个别镇卫生院、部分村卫生室硬件条件差、人员少,中医药服务能力趋于萎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以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建设中医药强市为目标,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强化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地、中医药科技创新策源、中医药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发挥中医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显着增强我市中医药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中医药工作的中心目标,加强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的系统性、多样性、可及性,坚持发展为民、成果惠民,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保障。
2.坚持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坚持中医药与海洋、农业、康养、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协同联动,坚持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协同,促进中医药各领域、各环节均衡协调、融合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全市中医药新发展格局。
3.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打通关键环节,破除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重大问题,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突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持续增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文化引领作用和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显着提高,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1.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构建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化区市中医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让优质中医药资源覆盖到镇(街)、辐射到村(居),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
2.中医药人才培育更加到位。完善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宽培养路径,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一批中医药传承创新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省级以上名中医,强化基层中医药人员配备培训,逐步构建定位明晰、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提供坚强人力保障。
3.中医药产业发展更加强劲。加强中医药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中医药产业优势互补、集聚发展。扶持做强现代化中药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着力培育“名厂”(知名中药企业)、“名品”(知名中药品牌)、“名店”(知名中药零售药店)。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
4.中医药治理能力更加提升。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让优秀中医药文化有效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强化中医药行业监管,净化中医药发展业态。加大中医药政策供给力度,为中医药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中医药创新协同机制,构建中医药发展新格局。
专栏1 主要规划指标及目标值 |
||||
序号 |
2020年实际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 类型 |
2020年 实际值 |
1 |
三级中医医院数量(个) |
4 |
6 |
预期性 |
2 |
区市(市南、市北、李沧三区除外)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 |
71.43 |
100 |
预期性 |
3 |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
0.69 |
0.85 |
预期性 |
4 |
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0.6 |
0.7 |
预期性 |
5 |
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42.21 |
60或每年同比增长5% |
约束性 |
6 |
以区市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 |
22.86 |
25 |
约束性 |
7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馆)的比例(%) |
95.07 |
100 |
预期性 |
8 |
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名) |
--- |
100 |
预期性 |
9 |
建设国际中医门诊(个) |
0 |
3-5 |
预期性 |
10 |
建设大宗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个) |
0 |
5-10 |
预期性 |
11 |
我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
20.90 |
26 |
预期性 |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优质资源供给,构建中医药攀峰新发展格局
1.打造医疗服务高地。实施优质中医药资源倍增计划,建成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和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6-8个市级中医综合诊疗中心。建设海洋中药研究院,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支持青岛市中医医院牵头打造半岛中医联盟,使其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中医医院。牵头建设肺病、心血管、康复等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打造半岛顶尖、省内领先的中医名科。(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2.打造科研创新高地。打造国家级中医药研究平台,推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海洋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我市高校、骨干企业、医疗机构及战略合作单位,整合优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资源,在中医药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打造中医循证医学中心、中医经方研究中心和海洋中药研究中心等,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围绕“疗效”和“安全性”,聚焦疑难重病和关键技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制定我市道地药材目录,推进优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将中药材种植养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建设一批中医药产业园区,推动中药企业转型升级,争创全国中药工业百强企业。突出中医药海洋特色,加速海洋中药新药、功能性健康食品等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推出海洋中药系列产品。(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打造文化推广高地。挖掘整理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做好岛城特有中医流派的活态传承,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医药类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依托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中医药展厅,建设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助推中医药国际化。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打造辐射半岛、省内领先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培育岛城中医药文化靓丽品牌,将《岐黄百科》等打造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精品文宣栏目。(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上合示范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中医药攀峰项目 |
1.建成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和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6-8个市级中医综合诊疗中心。 2.建设海洋中药研究院,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 3.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 4.建设一批中医药产业园区,推出海洋中药系列产品。 5.建设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建设中医药博物馆。 |
(二)聚焦特色优势发挥,构建中医药服务新发展格局
1.建设高标准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中医药资源配置规划布局,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崂山区、城阳区各新增1所公立中医医院,实现政府办中医医院在区市(市内三区除外)的全覆盖。全市三级中医医院达到6所、二级中医医院达到20所。加强区市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推动硬件设备设施提档升级,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开展综合(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设置标准化的中医药科室,三级医院门诊开设的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打造2个省级中医药特色专科医院,促进社会办中医发展,鼓励品牌化、集团化和商业连锁经营。(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2.构筑高水平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支持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医共体,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镇(街)、辐射村(居),区市级中医医院牵头的医共体覆盖人口原则上不低于县域人口的30%。组建并依托区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实施精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程,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熟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3.强化高质量中医药优势特色服务。推动所有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部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治未病科,打造1个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治未病中心,推广15-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深入挖掘10项中医优势病种特色诊疗技术。加强中医药重点专(学)科建设,培育县域中医龙头专科,建立100个中医专病(专技)特色门诊。聚焦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恶性肿瘤、骨关节、围手术期等重点领域,推动中医药技术方法融入现代医学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组建3-5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组,打造中西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开展中医药治疗干预青少年神志病、脊柱侧弯、女性更年期症状和“中医药艾进万家”等系列传承创新项目。(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4.锻造高效能中医药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防治。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设施设备与人才、技术储备,提高传染病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救治整体能力。建设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科研协作平台,及时总结提炼推广中医药抗疫经验。优化中医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专栏3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
1.崂山区、城阳区各新增1所公立中医医院,实现政府办中医医院在区市(市内三区除外)的全覆盖。 2.全市三级中医医院达到6所、二级中医医院达到20所。 3.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熟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4.建立100个中医专病(专技)特色门诊。 5.打造中西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6.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 |
(三)聚焦结构能力提升,构建中医药人才新发展格局
1.强化高端中医药人才队伍引育。积极引进培养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国家级中医药专家,培育至少100名市级及以上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医药名家和基层名中医,为更高层次人才评选储备力量。实施“三经传承”战略,培育国家和省市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加快推动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建设,推进职业院校中医药专业建设,培育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配备。实施中医药“人才强基”计划,通过订单培养、人才招聘等形式,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超过25%,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并结合实际强化理论和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激励保障。对急需紧缺中医药人才,以及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中医药人员占比要求的医院,可采取专业测试、答辩、面谈交流或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中医药人才。鼓励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等中医药专家实行延迟退休制度。优化中医药人才选拔评价,在市级相关专业人才评审选拔和聘用推荐时,单列中医药人才类别,并根据实际设定比例。(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
1.培育至少100名市级及以上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医药名家和基层名中医。 2.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超过25%,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3.在市级相关专业人才评审选拔和聘用推荐时,单列中医药人才类别,并根据实际设定比例。 |
(四)聚焦业态跨界融合,构建中医药产业新发展格局
1.推动中药材种植转型升级。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打造精品中药材。大力发展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积极推进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建设5-10个大宗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中药材种植。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全面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质量可控化、技术智能化”,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中药特色加工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海洋中药,支持海洋中药及制剂研发,研发推广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化妆品等,培育3-5个享誉省内外的海洋中药品牌。扶持做强2-3个现代化中医药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大型中药企业集团,提升我市中药规模和技术实力。支持中药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强化中药工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加快中成药提质增效,支持中药制剂推广转化。支持中兽药业发展,推动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肥料等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中医药相关产业融合升级。将我市“山、海、林、湖”等自然资源优势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打造集“中医药康养、休闲旅游、科普宣传”等为一体的中医药文旅产业带,创建一批中医药文旅产业特色品牌。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组织开展“百味千膳进万家”活动,推动药膳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康养机构、进饭店。推动休闲旅游产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有机结合, 建设2-3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打造3-5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鼓励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沉浸式”“交互式”等主题线路、场馆和特色项目。(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 |
1.培育3-5个享誉省内外的海洋中药品牌。 2.扶持做强2-3个现代化中医药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3.建设2-3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打造3-5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 |
(五)聚焦传承保护弘扬,构建中医药文化新发展格局
1.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开展“寻找传统医学达人”活动,推动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好“三字经流派推拿”“崂山点穴”等岛城特有中医流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收集整理民间验方、技术、疗法,挖掘提升岛城中医药文化价值,擦亮“宏仁堂”等青岛中医药老字号品牌。打造10个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特色技术)、10个中医经典(非遗)传承创新中心,建成5个中药炮制基地、10个国药坊。(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工程。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建立15个省级、20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立5个省级、20个市级中医药知识角。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省级文旅康养强县1个、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试点区)2个、中医药特色街区10个和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1个。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打造“三伏养生节”“养生膏方节”和“中医科普(养生)大讲堂”等岛城中医药文化金字招牌。开展“中医药伴我成长”行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多形式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依托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推动中医药文化覆盖镇(街)、辐射村(居),提升岛城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程。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医药展厅、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和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教学课堂和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建立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立3-5个国际中医门诊,组织我市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参加境外经贸文旅活动,支持中医药骨干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推广中医药文化,不断扩大我市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商务局、上合示范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 |
1.开展“寻找传统医学达人”活动,推动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擦亮“宏仁堂”等青岛中医药老字号品牌。 3.打造10个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特色技术)、10个中医经典(非遗)传承创新中心,建成5个中药炮制基地、10个国药坊。 4.建立15个省级、20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立5个省级、20个市级中医药知识角。 5.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省级文旅康养强县1个、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试点区)2个、中医药特色街区10个和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1个。 6.建立3-5个国际中医门诊。 |
(六)聚焦问题困难破解,构建中医药治理新发展格局
1.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区市中医药管理体系,配齐配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工作力量。强化各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机构中医药执法人员配备,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医防病业务科室建设。(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委365bet即时比分_365bet官网体育投注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医药的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对中医药的财政投入倾斜政策。动态调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现技术劳务价值。进一步完善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收付费相关政策。推进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探索实施按人头医保总额付费。(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智慧中医药服务平台。加强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打造在线综合服务平台,汇聚知名中医专家资源,让群众看名医更方便。完善青岛市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推广“互联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组织研发居民中医体质辨识自测系统,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体质辨识与调养指导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专栏7 中医药治理能力提升项目 |
1.健全完善区市中医药管理体系,配齐配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工作力量。 2.强化各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机构中医药执法人员配备,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医防病业务科室建设。 3.推进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 4.完善青岛市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 5.研发居民中医体质辨识自测系统。 |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落实规划主体责任,统筹做好规划工作任务的实施与落实。要发挥好各级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顶格协调作用,凝聚部门单位合力,高效协同推动规划目标顺利完成。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和科学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热爱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市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执行与推进
各级要做好中医药规划与有关工作任务的衔接,将规划内容分解转化为部门单位的年度计划和日常工作,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执行到位、落地见效。要结合实际细化政策措施,强化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各级要严格落实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倾斜政策,统筹安排资金保障好规划内容的实施与完成。(市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评估与反馈
各级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科学制定评估方案,适时开展监测评估,强化对规划落实情况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要建立跨部门、跨单位信息沟通机制,适时反馈规划实施评估情况,不断优化实施路径和手段,推动问题的整改落实和困难的有效解决,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按时保质完成。(市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