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引领、指导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健康青岛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全市居民期望寿命、减轻疾病负担、改善生命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规划》的起草背景
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市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90.4%,30-70岁居民因重大慢性病过早死的概率为13.96%,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市省级及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80%,着力推进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慢性病防治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健康支持性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健康素养逐步提升,为制定实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年,国务院、山东省政府相继发布国家层面和省域的慢性病中长期规划,青岛市作为国家和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城市,担负着沿海发展引领作用,因此,结合我市的城市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本市的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以最大限度保护和促进劳动力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了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明确《规划》是全面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发布的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实现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进健康青岛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是系统统筹各方资源,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调动社会和个人参与防治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三是突出预防为主的防治方针,强调通过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
四是因地制宜提出具体工作指标,可操作性强。《规划》明确了全市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总体思路,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2015年降低10%和20%的核心目标。并以国家规划中16项主要量化指标为基础,从防治效果、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重点疾病早期发现和管理、慢性病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设置了29项具体工作指标,使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
三、《规划》的策略和措施
《规划》以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为主线,强调防治结合、全程管理,针对不同人群慢性病流行特征和防治需求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措施,同时按照从主体到支持性环境的顺序,针对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
一是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风险。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性病防治知识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引导居民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建设健康支持环境,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提出具体干预措施,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体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
三是加强医防协作,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网络。从机构到机制,系统阐述了慢性病防治体系及各组成部分的分工与合作,建立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四是突出重点疾病防治,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指导,针对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社区老年人居民等不同群体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五是扩大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完善慢性病监测体系。强调健全慢性病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及环境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六是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体系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提升基层慢性病服务能力。
四、《规划》的落实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从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规范的慢性病防治制度、落实部门责任、完善慢性病防治保障措施、加强科学研究等5个方面,提出保障《规划》落实的措施。要求各区市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府督查督办的重要事项,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2020年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2025年组织实施终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