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联合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包括胶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和平度临空经济示范区北区。该区域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衔接高效,开放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具备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条件。积极推进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要坚持统筹规划、生态优先、临空导向、节约集约、集聚发展,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着力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临空经济区管委要抓紧组织编制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做好与国家总体规划、有关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有关区(市)、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职能分工,全面做好《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点等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为推动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4号)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5〕1473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等要求,更好地推进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示范区位于青岛胶州湾北岸,总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位于胶州市域,规划面积139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至大沽河胶州段,西至沈海高速、胶平路,北至青银高速,南至胶济铁路、兰州东路,包括李哥庄镇部分区域。同时为更好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统筹青岛北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平度市南部规划10平方公里区域作为临空经济示范区北区,接受示范区产业功能辐射,拓展示范区发展空间。
本方案是引导示范区有序开发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示范区各项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区位条件优越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交通枢纽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优化开发区域,空域条件较好,便于连接和开辟国内外主要航路航线,开展联程联运,有利于衔接京津冀、长三角和沿黄流域等主要经济区,拓展经济腹地,具备发展航空经济的独特优势。
(二)交通衔接高效
胶东国际机场是国家民航局批复的区域枢纽机场和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青岛机场是东方航空公司、青岛航空公司的基地机场,山东航空公司的枢纽机场,2015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8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8万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毗邻世界第七大港口青岛港,济青高铁、胶济客专、胶济铁路、胶新铁路、青连铁路、青荣城际轨道交通与之紧密连接,沈海高速、青银高速等国家东西、南北大通道在此交汇,海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三)开放活力彰显
青岛是我国第二大外贸进出口岸,进出口额超过700亿美元,示范区毗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青岛出口加工区等众多国家级园区,港口、航空、铁路、公路口岸功能完善,各类园区与航空港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四)产业基础雄厚
青岛是全国制造业重点城市,近几年航空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已初步形成包括通用航空制造、机载设备、航空运营维修、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等领域在内的产业基础。航空物流业快速发展,集聚了民航快递、旭邦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快,航空新材料、零部件、电子设备加工制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研实力大幅提升,拥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青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先进科研院所。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运营等服务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胶东国际机场为依托,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着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着力推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以临空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临空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山东半岛乃至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集约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严格保护耕地、湿地和大沽河等水系,建设水网绿网交融的生态间隔屏障,生产、生活、商业有机分隔和融合,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弹性发展。统筹规划示范区、过渡带、卫星组团,立足当前和着眼未来,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弹性出让和开发土地,有序招商项目布局产业,避免核心区域过早过度开发、外围层招商引资不足和无序蔓延发展。
3.坚持有序开发。加强示范区规划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衔接,规划控制,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稳妥推进,合理确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空港城开发建设时序,同步推进空港、示范区、拓展区和周边区域发展。
(三)战略定位
1.区域性航空枢纽。发展连接世界主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和航空物流通道,构建海陆空无缝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融区域集散功能、面向日韩门户功能、国内外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复合枢纽,构建枢纽航空、通航货运双港机场体系和物流中心,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
2.高端临空产业基地。发挥国际航空枢纽带动作用,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吸引产业资源要素集聚,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推进青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公务机与通航等核心产业、壮大青岛航空工业,推动航空关联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青岛面向国际的发展窗口和外向型现代产业平台,打造我国重要的高端临空产业基地。
3.对外开放引领区。实行“一区多园”监管模式,与青岛出口加工区联合申建综合保税区A区、B区和“准二线”综合服务配套区。提升空港口岸功能,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4.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突出大沽河生态轴带功能,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区,以航兴区、以区促航、生态间隔、产城融合,建设与国际主要城市联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支撑服务体系,打造高品位、国际化的现代空港城。
(四)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6—2020年)。胶东国际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全面运营,连接区内外的主要通道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完善,主要功能区开发全面展开,以航空物流、通用航空、航空制造与维修等重点的航空产业链加快发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人口规模达到20万,示范区框架初步构建。
2.远期目标(2021—2025年)。示范区功能基本完备,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以航空核心产业、高科技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成,航空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50万吨,人口规模30万,对区域发展有显着带动辐射作用的生态智慧型空港城初步形成。
三、空间布局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集约开发、弹性发展的原则,科学确定开发强度,通过分区规划、产业准入、土地监管等方式实施管控性发展,构建“一核五区一带”空间发展格局,并同步带动周边区域建设发展。
(一)“一核”
空港发展核。包括胶东国际机场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依托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国际空港产业板块,重点发展航空客货运、航空保税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航空核心产业,建立航空公司营运总部和现代国际空港运营中枢。积极发展特色餐饮、精品购物、综合商贸、空港娱乐等产业,突出中日韩特色打造国际购物街。
(二)“五区”
1.通航产业区。位于核心区西南部,突出军民融合发展,推进胶州军用机场迁建,研究在原机场发展通用航空,建设30平方公里的通航产业板块,重点发展公务机与通航运营、飞机整装交付、通航维修、通航培训等产业,打造在东北亚区域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通航产业基地。
2.航空制造产业区。位于核心区西部,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围绕航空产业,突出“蓝、高、新”导向,重点发展航空机电与零部件、飞机内饰件、航空电子仪器等航空关键制造业,配套发展机场专用设备、航空设备维修、航空特种装备、航空模具加工、航空食品精深加工等航空关联产业。适度发展卫星导航、智能装备、精密机械、3D打印等高端制造业。
3.临空现代服务区。位于核心区南部,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金融租赁、离岸结算、航运保险、贸易融资等航空金融产业,以及会展、总部、创意、时尚等产业,打造现代空港商务区。
4.航空特色社区。位于核心区东部李哥庄镇域,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建设面向空港城商务人士和空港高端工作人员居住的国际航空特色社区,承担胶东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拆迁安置,发展居住、综合商贸、特色餐饮、健康养生等产业。
5.示范区北区。位于青岛平度市南村镇,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大力发展航空配套、临空制造等航空偏好型产业,着力形成区域发展新增长极。
(三)“一带”
大沽河生态保护带。以大沽河水系为特质构建区域绿地景观网络,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沿河两侧建设生态防护走廊、森林公园、水系景观等。通过大沽河生态保护带丰富示范区的发展底蕴,提升海洋、湿地、文化、航空内涵,打造具有特色辨识度的生态品质型示范区。发展沿河生态旅游、航空主题文化、时尚运动等产业。
(四)拓展区
胶州市李哥庄镇、胶莱镇、胶北街道办事处等区域将作为拓展区,预留示范区未来发展空间。其中李哥庄镇重点打造蓝天小镇;胶北街道办事处依托胶州湾国际物流园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海陆空多式联运模式,建设海陆空联运集疏中心;胶莱镇提升发展产业迁徙成本不高的有机食品种植养殖、观光采摘、农产品交易、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偏向型服务业。
四、重点任务
(一)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
按照生态优先、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强化海陆空交通衔接,构建设施先进、网络完善、支撑有力、运行高效的航空客货运集疏系统。
1.构建“一域两场”发展格局。加快胶东国际机场两条跑道、45万平方米航站楼以及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推进航空货运仓储设施建设,建成并完善快件集中监管中心、海关监管仓库等设施,基本实现以客运为主,兼顾全货机起降的运营保障能力。研究推进通航机场改造,建设公务机航站楼和通航地面控制系统,建成并完善通航维修、机库租赁、飞机托管、飞行员培训等基础设施,承担高端公务机管理及通航运营功能。
2.提升机场门户和枢纽功能。拓展优化航线网络。增加赴韩国、日本客货航班,积极发展面向国际枢纽机场和我国中西部的客运中转航班和全货机航班,开辟和加密至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国际航班,建立集干线航空、支线航空、廉价航空为一体的综合航空客运体系。壮大航空货运货代企业。培育做大本土航空公司,吸引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和快递企业来青设立运营基地和快件处理中心,推动航空货运服务代理企业集聚发展。提升机场服务水平。优化客货运流程设计,缩短客货进出港时间,提高客货运中转效率。建立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打造融入海洋文化特色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空港服务品牌。
3.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铁路方面,加快构建由济青高铁、胶济客运专线、青荣城际铁路、胶济铁路、青连铁路、胶新铁路、蓝烟铁路、海青铁路组成的区域客货运铁路网络。公路方面,新建机场高速公路,拓宽青银高速,改线升级G204相关路段,扩容改造胶州湾高速,逐步构建“六横六纵”区域高快速客货集疏运路网体系。轨道交通方面,建设轨道交通8号线,实现胶州湾北岸城区与东岸核心城区快速连接。规划轨道交通12号线和16号线及其支线,逐步打通胶州城区与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等区域间的客运通道,构建连接东西北岸三大主城和蓝色硅谷核心区的轨道交通体系。
4.发展多式联运。充分发挥中铁联集青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胶州湾国际物流园、胶济铁路货运专线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集疏便捷的综合性场站和设施。在空港核心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加强空陆联运设施建设,提高货物集拼、转运功能,提高与陆海联运的衔接能力。大力发展卡车航班,建设区域性转运中心,延伸航空货运服务范围,打造航空货物“门到门”快速运输系统。完善快速货运基础设施,积极发展高铁快递业务。同步规划、建设邮政和快递功能区。
(二)建设高端航空产业基地
依托航空货运网络,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需求商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高端航空产业体系。
1.构建临空经济产业体系。(1)航空核心产业——契合青岛“一域两场”机场格局,依托胶东国际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定位,建立“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即:航空公司运营基地、航空设备生产基地、航空维修基地、航空培训基地和航空技术服务中心;依托胶州机场作为青岛通航机场的定位,发展以公务航空为主的通航运营产业,大力推进公务机和支线飞机总装制造产业发展,吸引航空配套制造产业集聚。(2)高端服务业——紧抓青岛国际城市、旅游城市、品牌城市等城市特质和资源禀赋,结合空港带来的大量高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充分利用大沽河等周边生态资源,实现空港与青岛特色相互融合。重点发展空港休闲健康、航空金融与飞机销售、临港商业贸易、总部与会展、特色航食配餐、服务外包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3)高科技制造业——发挥青岛工业基础,以依托航空要素发展增量产业为目标,发展以飞机整装交付与制造为龙头的航空工业,吸引航空机电与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结合蓝色经济国家战略,协调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科技制造业。
2.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围绕示范区空间布局和功能板块分区,结合区域产业体系,重点规划建设航空物流与综合保税区、通航产业园、临空高科技产业园、临空商务区、空港国际购物街等五个特色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和提升港城功能的平台。
(三)建设对外开放引领区
提升开放门户功能,发挥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的服务带动作用,为半岛地区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提供平台,促进区域联动互动发展,构筑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新优势。
1.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在国际空港板块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推动临空指向性强的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发展,开展保税维修、航空融资租赁试点。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利率市场化。放松医疗、旅游、文化产业等服务领域外资准入和外汇管制,搭建信息与资本流动平台、人才与技术交互平台。加快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实行海关、商检、边检联动服务,优化业务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区港联动”、“区区联动”,构建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对外开放通道。
2.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即正面清单,在企业注册登记、融资、跨境交易、投资者保护、履约、结算等方面,加强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贸易仲裁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健全商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全面推行客商投资代办制,方便企业办理通关申报、税务、外汇、金融、货代等业务。设立营商服务专职机构,与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建立沟通互动机制。引进国际专业服务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法律、会计、贸易、通关、支付等优质服务。
3.创新开放体制机制。加大示范区内民航业开放力度,加快航油、航材、航信等服务保障领域的市场开放,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鼓励中外航空公司经营往返青岛的国际客货运航线。深化通用航空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军方、民航与地方政府三方协调机制,统筹军民航空域需求,完善青岛空域动态灵活使用策略和方法,建立完善低空空域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国际游客过境72小时免签等政策优势,提高机场国际航班中转效率。开展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促进航空物流和加工贸易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
借鉴国际经验,规划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区,为空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打造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
1.环境体系生态化。加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管控监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在产业园区倡导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推行循环经济试点。注重区域原始风貌和生态敏感地带保护,依托大沽河生态廊道、水系景观以及原有绿带、基本农田等构建“基底保护、廊道控制、斑块串联”的网络状生态格局,打造立体生态空间。
2.服务体系品质化。努力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临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和购物商贸等公共服务功能。全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合理妥善安置转移人口,加快推进空港城商务人士和空港高端工作人员居住社区建设,实现区域内常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聚集增长。合理布局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引入航空金融、商务商贸、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临空商务综合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和示范区内居民生活提供优良的服务接口和周到全面的服务质量。
3.设施体系现代化。交通路网方面,围绕“一域两场”建设环机场快速路和环胶州机场有轨电车线,构建“双环+方格”内部路网,衔接“四横五纵”交通网络,提高路网密度。优化立交节点匝道设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观光有轨电车环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在各类交通换乘枢纽、轨道交通站点设置自行车换乘设施。市政设施方面,统筹规划示范区与胶州城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灾减灾等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引水设施、水厂及管网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雨水收集系统。适度超前建设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推进天然气输配系统和供热、供暖管网建设,最大化使用清洁能源。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4.管理体系智能化。推广物联网、云计算、三维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全面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政府智慧服务,建设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城市地理空间、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实时信息和分析数据智能化。建设面向航空物流、航空服务、航空制造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国际主要航空港互联互通。在教育、文化、医疗、食品安全、旅游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构建全方位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管理机制
1.创新开发体制。按照权责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依法依规建立健全示范区管理体制,明确行政区与功能区事权和财权划分,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和市场主导的功能区管理体制。由青岛市政府设立胶东国际机场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机场建设和示范区规划建设与发展。依托现有市级开发平台,构建以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融资事宜。
2.创新招商机制。整体策划推介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引导各类市场投资主体提前介入规划工作,鼓励战略投资者参与重点板块连片集中开发。依托重点板块和特色产业园区,策划一批招商大项目,招大引强,沿链引进,集群承接,推动项目、产品、技术和服务加快向示范区集聚。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准入机制、评价机制,实施重大项目洽谈、审批、开工建设和运营的全方位服务保障制度。对新设和引进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总部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综合性优惠政策。
3.强化资源环境监测监管。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示范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测监管,确保各项规划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二)强化组织实施
将示范区纳入青岛市城镇体系规划,抓紧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拆迁安置、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加强示范区产业规划、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衔接,强化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增强空间开发积累效应,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土地出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示范区的时序开发。由青岛市政府统一部署,落实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有序有力推进规划落实,打造兼顾当前发展和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百年工程。
附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