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立足实际、精准发力,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着力破解去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信息联系难、党员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确保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流而不散”。
集组织之力打造“红色阵地” 为流动党员“建好家”
完善组织架构,把战斗堡垒“建起来”。在街道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城驿家”流动党员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所属工作区域、工作性质不同分别成立流动党员党小组,选派领导干部和党建骨干力量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分别联系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各党小组,确保党小组成为稳固流动党员的“末梢堡垒”。目前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8个,配备党建指导员11人。注入新鲜血液,让组织细胞“活起来”。常态化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活动,成立社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朋友圈”,广泛发动网格员寻找流动党员,做到“发现一个,联络一个”,通过张贴“流动党员回家”宣传海报、发布《致“快递外卖小哥”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等措施,积极动员“快递小哥”回“家”认门,及时将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目前,已有110名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登记在册,与48名流动党员建立固定联系。丰富组织生活,使党建引力“强起来”。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实施党小组+“三微”模式,即“微会议、微党课、微谈心”制度,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组织生活。以党小组为单位,灵活运用线上会议、微信学习群等方式将组织生活延伸至每位流动党员。每月开展“微谈心”活动,及时收集流动党员问题心声,做到思想不通有人谈、后顾之忧有人帮,建立与流动党员的牢固纽带。
汇教育之源激发“红色动能” 为流动党员“带好路”
突出灵活多样,在时间地点上“做文章”。通过统计流动党员工作休息、流入流出、外出返乡等时间,制定针对不同时间段的培训安排,利用晨会、午休、晚会时间送学上门,联合社区进行入户走访式培训教育,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班前一刻钟”、“每日微推送”等灵活方式开展日常教育。将培训地点安排在距离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集中工作就近的场地,组织流动党员利用空暇时间进行小班轮训。突出资源整合,在培训方式上“出实招”。流亭街道依托“驿路传声”党员教育品牌,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教育常态化。根据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采取分批次送学、领学、共学等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依托初心公园等教育阵地开展各类户外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在新就业群体流量大的党群服务中心、暖心驿站设立“读书角”,播放教育宣传短片,定期安排座谈研讨活动。突出需求导向,在内容安排上“求实效”。根据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职业性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确定教育内容,按照实际、实在、实用原则,合理安排党的理论知识、党史、传统文化、职业技能培训、普法宣传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定期开展“党史一刻钟”、“驿路传声传统文化讲堂”等品牌活动,真正使流动党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切实提升流动党员综合素质。
聚合作之能突出“红色治理” 为流动党员“搭好台”
树立先锋榜样,形成“率先示范”效应。推行“红色速递员”“先锋骑手”“流动党员突击队”等先锋品牌,充分搭建流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平台。在流动党员中挖掘优秀先锋榜样,评选季度之星,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不断调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融入网格治理,形成“网格共振”效应。选派优秀流动党员纳入社区网格队伍,依托“城心办”诉求解决平台,制定“发现问题-线索直报-平台反馈-线下解决”的闭环机制,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化身网格内的“信息员”,城市的“巡查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收获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与网格员“结对子”的方式,拉近与社区网格的距离,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成为社区基层的“民情前哨”。组织联建共建,形成“核心辐射”效应。积极搭建新业态流动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桥”,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纳入社区联建共建单位,推动流动党员党支部与各社区、两新企业党支部结对联建,将流动党小组纳入社区大党委管理体系,参与志愿服务等党建共建活动,将流动党员紧密团结在基层党组织的周围,为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形成活动联建、资源共享的辐射带动效应。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11号 邮编:266071 鲁ICP备05038584号
城阳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立足实际、精准发力,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着力破解去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信息联系难、党员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确保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流而不散”。
集组织之力打造“红色阵地” 为流动党员“建好家”
完善组织架构,把战斗堡垒“建起来”。在街道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城驿家”流动党员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所属工作区域、工作性质不同分别成立流动党员党小组,选派领导干部和党建骨干力量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分别联系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各党小组,确保党小组成为稳固流动党员的“末梢堡垒”。目前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8个,配备党建指导员11人。注入新鲜血液,让组织细胞“活起来”。常态化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活动,成立社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朋友圈”,广泛发动网格员寻找流动党员,做到“发现一个,联络一个”,通过张贴“流动党员回家”宣传海报、发布《致“快递外卖小哥”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等措施,积极动员“快递小哥”回“家”认门,及时将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目前,已有110名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登记在册,与48名流动党员建立固定联系。丰富组织生活,使党建引力“强起来”。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实施党小组+“三微”模式,即“微会议、微党课、微谈心”制度,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组织生活。以党小组为单位,灵活运用线上会议、微信学习群等方式将组织生活延伸至每位流动党员。每月开展“微谈心”活动,及时收集流动党员问题心声,做到思想不通有人谈、后顾之忧有人帮,建立与流动党员的牢固纽带。
汇教育之源激发“红色动能” 为流动党员“带好路”
突出灵活多样,在时间地点上“做文章”。通过统计流动党员工作休息、流入流出、外出返乡等时间,制定针对不同时间段的培训安排,利用晨会、午休、晚会时间送学上门,联合社区进行入户走访式培训教育,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班前一刻钟”、“每日微推送”等灵活方式开展日常教育。将培训地点安排在距离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集中工作就近的场地,组织流动党员利用空暇时间进行小班轮训。突出资源整合,在培训方式上“出实招”。流亭街道依托“驿路传声”党员教育品牌,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教育常态化。根据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采取分批次送学、领学、共学等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依托初心公园等教育阵地开展各类户外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在新就业群体流量大的党群服务中心、暖心驿站设立“读书角”,播放教育宣传短片,定期安排座谈研讨活动。突出需求导向,在内容安排上“求实效”。根据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职业性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确定教育内容,按照实际、实在、实用原则,合理安排党的理论知识、党史、传统文化、职业技能培训、普法宣传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定期开展“党史一刻钟”、“驿路传声传统文化讲堂”等品牌活动,真正使流动党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切实提升流动党员综合素质。
聚合作之能突出“红色治理” 为流动党员“搭好台”
树立先锋榜样,形成“率先示范”效应。推行“红色速递员”“先锋骑手”“流动党员突击队”等先锋品牌,充分搭建流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平台。在流动党员中挖掘优秀先锋榜样,评选季度之星,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不断调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融入网格治理,形成“网格共振”效应。选派优秀流动党员纳入社区网格队伍,依托“城心办”诉求解决平台,制定“发现问题-线索直报-平台反馈-线下解决”的闭环机制,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化身网格内的“信息员”,城市的“巡查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收获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与网格员“结对子”的方式,拉近与社区网格的距离,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成为社区基层的“民情前哨”。组织联建共建,形成“核心辐射”效应。积极搭建新业态流动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桥”,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纳入社区联建共建单位,推动流动党员党支部与各社区、两新企业党支部结对联建,将流动党小组纳入社区大党委管理体系,参与志愿服务等党建共建活动,将流动党员紧密团结在基层党组织的周围,为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形成活动联建、资源共享的辐射带动效应。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11号 邮编:266071 鲁ICP备050385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