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青岛市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机制,通过突出质量效益考核,强化潜绩评价,完善特色考核,突出群众满意评价标准,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破除以“GDP”为中心的考核模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在这一考核指挥棒的引领之下,蓝色跨越的梦想正渐行渐近。
2012年,青岛市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为发挥好考核的导向推动作用,青岛市紧扣中央关于改进政绩考核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机制,引导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进位争先,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质量效益考核,做到“不唯GDP”
青岛市把区市作为考核的“重头戏”,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了以“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为重点、政治文化指标为支撑、群众评价与综合测评为印证、特色指标为补充”的指标体系。2014年考核办法以质量类、效益类指标为主,共设置了海洋经济、财政收入质量、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18项指标。传统的速度规模类指标,仅保留了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5项指标,权重在整个考核体系中占7%。其中生产总值指标本身权重占1%,做到“不唯GDP、不丢GDP”。
着眼全面协调可持续,青岛市进一步强化了约束性指标考核。新增政府性债务率指标,防止各级政府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加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指标的权重,引导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同时,加强对空气质量、污染物削减、能耗等指标的考核,更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去年全市斥资48亿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夯实了大气污染防治物质基础。
2013年全市考核中,市南区的GDP增长率指标得分为全市最低,但该区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表现优异,最终凭借综合优势获得优秀等次。
强化潜绩考核评价,引导“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3年,青岛市、区市、镇(街道)三级财政共投入7亿元新建、改扩建225所标准化幼儿园,并进一步提高了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为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究其原因,全市综合考核“功不可没”,青岛市每年均将基础教育作为重点指标纳入考核,并赋予较大权重。
像基础教育这类投入多、难度大、见效慢,但具有长远影响和作用的潜绩指标,在青岛市的区市考核体系中还能找到很多。今年对区市考核中,设置了社会保障、节能环保、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30余项潜绩指标,合计权重超过45%,引导各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扎扎实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发展”也是潜绩。青岛市在今年考核中新增了中长期考核指标,设置单独的区域发展战略指标,一定三年,一年一考,把坚持和完善前任正确发展思路、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引导各级抓好推进落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因地制宜实施特色考核,量身打造指标体系
青岛市下辖的10个区市,基础条件和发展定位各不相同;86个市直单位,所承担的工作职能也差别较大。青岛市不搞“一个方子吃药”,在体现共性考核要求的基础上,实行侧重点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化考核。
区市考核,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设置有区别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权重。对不同的区域,设置有差别的考核指标。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等都市发展区,主要考核海洋经济、旅游产业、金融区建设等指标,不考核工业指标;对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重点发展区,主要考核工业、现代农业、城镇化质量系数等指标。对同一指标,不同区域的考核侧重点不同。同为考核三产发展水平,市内区主要考核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县级市主要考核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要求。此外,还专门设置区市特色考核板块,重点考核优势指标及提升指标,由各区市结合实际自行申报,推动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对市直单位,设置了以“业务职能目标为主体、公共目标为辅助、群众评价和综合测评为佐证”的框架。其中,业务职能目标实行“工作目标+奋斗目标”双目标考核,引导各部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同时,紧扣党委政府部门履职表现,设置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机关建设、作风效能建设等具有长效作用的指标,引导推动各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评价标准突出群众真实感受,将民意由“软指标”变成“硬压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针对不同区市和部门的职责特点,青岛市本着增强代表性、知情度和关联度的原则,进一步突出社会公众、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的评价,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基层各方面的反映。
2014年1月4日,一场紧张的“考试”正在青岛市行政审批大厅内进行。“考生”是青岛市54个市直单位的一把手,“考官”则是合计近一万名普通市民代表。“考生”要上台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述职,“考官”则进行评议打分,成绩要计入各单位年度考核成绩。这已经是青岛市连续第五年组织“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此次更是采取电视直播的形式,接受全体青岛市民的监督。
对区市的评价,主要通过电话民意调查等形式进行。自2006年起,青岛市每年都组织开展区市电话民意调查,了解群众对区市党委、政府在教育、医疗、治安、宜居环境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以较大比例纳入区市综合考核成绩。2013年,青岛市还探索实施了入户调查。一位区市负责人说,电话访问使民意由“软指标”变成“硬压力”,“逼”着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力气多做利民、惠民、富民之事。
青岛市坚持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为抓手,有力保障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要发展任务圆满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纳入考核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较好完成,一些重要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或全省实现较大幅度跃升。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11号 邮编:266071 鲁ICP备05038584号
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青岛市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机制,通过突出质量效益考核,强化潜绩评价,完善特色考核,突出群众满意评价标准,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破除以“GDP”为中心的考核模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在这一考核指挥棒的引领之下,蓝色跨越的梦想正渐行渐近。
2012年,青岛市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为发挥好考核的导向推动作用,青岛市紧扣中央关于改进政绩考核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机制,引导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进位争先,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质量效益考核,做到“不唯GDP”
青岛市把区市作为考核的“重头戏”,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了以“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为重点、政治文化指标为支撑、群众评价与综合测评为印证、特色指标为补充”的指标体系。2014年考核办法以质量类、效益类指标为主,共设置了海洋经济、财政收入质量、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18项指标。传统的速度规模类指标,仅保留了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5项指标,权重在整个考核体系中占7%。其中生产总值指标本身权重占1%,做到“不唯GDP、不丢GDP”。
着眼全面协调可持续,青岛市进一步强化了约束性指标考核。新增政府性债务率指标,防止各级政府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加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指标的权重,引导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同时,加强对空气质量、污染物削减、能耗等指标的考核,更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去年全市斥资48亿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夯实了大气污染防治物质基础。
2013年全市考核中,市南区的GDP增长率指标得分为全市最低,但该区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表现优异,最终凭借综合优势获得优秀等次。
强化潜绩考核评价,引导“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3年,青岛市、区市、镇(街道)三级财政共投入7亿元新建、改扩建225所标准化幼儿园,并进一步提高了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为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究其原因,全市综合考核“功不可没”,青岛市每年均将基础教育作为重点指标纳入考核,并赋予较大权重。
像基础教育这类投入多、难度大、见效慢,但具有长远影响和作用的潜绩指标,在青岛市的区市考核体系中还能找到很多。今年对区市考核中,设置了社会保障、节能环保、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30余项潜绩指标,合计权重超过45%,引导各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扎扎实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发展”也是潜绩。青岛市在今年考核中新增了中长期考核指标,设置单独的区域发展战略指标,一定三年,一年一考,把坚持和完善前任正确发展思路、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引导各级抓好推进落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因地制宜实施特色考核,量身打造指标体系
青岛市下辖的10个区市,基础条件和发展定位各不相同;86个市直单位,所承担的工作职能也差别较大。青岛市不搞“一个方子吃药”,在体现共性考核要求的基础上,实行侧重点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化考核。
区市考核,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设置有区别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权重。对不同的区域,设置有差别的考核指标。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等都市发展区,主要考核海洋经济、旅游产业、金融区建设等指标,不考核工业指标;对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重点发展区,主要考核工业、现代农业、城镇化质量系数等指标。对同一指标,不同区域的考核侧重点不同。同为考核三产发展水平,市内区主要考核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县级市主要考核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要求。此外,还专门设置区市特色考核板块,重点考核优势指标及提升指标,由各区市结合实际自行申报,推动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对市直单位,设置了以“业务职能目标为主体、公共目标为辅助、群众评价和综合测评为佐证”的框架。其中,业务职能目标实行“工作目标+奋斗目标”双目标考核,引导各部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同时,紧扣党委政府部门履职表现,设置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机关建设、作风效能建设等具有长效作用的指标,引导推动各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评价标准突出群众真实感受,将民意由“软指标”变成“硬压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针对不同区市和部门的职责特点,青岛市本着增强代表性、知情度和关联度的原则,进一步突出社会公众、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的评价,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基层各方面的反映。
2014年1月4日,一场紧张的“考试”正在青岛市行政审批大厅内进行。“考生”是青岛市54个市直单位的一把手,“考官”则是合计近一万名普通市民代表。“考生”要上台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述职,“考官”则进行评议打分,成绩要计入各单位年度考核成绩。这已经是青岛市连续第五年组织“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此次更是采取电视直播的形式,接受全体青岛市民的监督。
对区市的评价,主要通过电话民意调查等形式进行。自2006年起,青岛市每年都组织开展区市电话民意调查,了解群众对区市党委、政府在教育、医疗、治安、宜居环境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以较大比例纳入区市综合考核成绩。2013年,青岛市还探索实施了入户调查。一位区市负责人说,电话访问使民意由“软指标”变成“硬压力”,“逼”着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力气多做利民、惠民、富民之事。
青岛市坚持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为抓手,有力保障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要发展任务圆满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纳入考核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较好完成,一些重要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或全省实现较大幅度跃升。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11号 邮编:266071 鲁ICP备050385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