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湖北改进和完善省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

        发布时间: 2014-06-24 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打印] [关闭]

          近期,湖北按照中央有关改进考核评价工作的一系列新要求,紧扣省委关于“五个湖北”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市州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调整优化的方案》,力争构建导向正确、措施科学、考准考实、简便管用、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综合分析,全面评价。把业绩的定量考核与班子的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对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状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导向,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状况,把平时的年度考核作为换届考核、届中考核的基础。

          科学分类,体现差异。根据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和省政府颁布的《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针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各市州辖区内县(市、区)的功能定位,改变现有“两圈”分类模式,将市州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进行考核。根据部门职能特点,将省直部门划分为党委机关类(含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政府机关类、政法机关类和群团机关类进行考核。对市州和省直部门的重新分类,体现了差异性,进一步提高了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优化指标,树立导向。根据省委提出的全面发展、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原则,按照国家统计指标、湖北地方特色指标和阶段性重点工作指标三者结合的要求,对2014年市州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方案》保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6个指标组总体框架不变,在2013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修改(合并)7项、增加9项、删除12项,新增了体现发展质量、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指标,其中23项指标采用国家规定标准,指标调整面达48%,由2013年的46项减少到39项。同时,通过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体现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对神农架林区拟不再考核GDP,重点考核旅游指标。新的考核指标体系,体现了考核内容由偏重强调GDP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改进方式,考准考实。一是强化业绩考核。建立考核信息采集制度,加强对市州、省直部门平时工作完成情况的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跟踪问效,更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实绩考核体系和业绩档案,科学确定领导干部个人实绩目标。二是建立专项考核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阶段性重点工作需要,适时开展专项考核。将反对“四风”、加强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消化过剩产能、政府债务,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作为专项考核的重要内容,体现考核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三是科学规范一票否决。合理界定一票否决的适用范围,防止一票否决泛化,对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行一票否决。

          考用结合,发挥效能。坚持年度工作实绩定量考核和综合评价定性分析相结合,完善考核结果综合分析机制,综合巡视、纪检监察、审计等各方信息,相互印证,着力提高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与干部培养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考核结果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功能,发挥年度考核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断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作用。

          统筹谋划,多考合一。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综合管理,进一步完善党政部门“多考合一”的考核机制,实行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考核、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检查考核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着力解决多头考核、重复考核问题。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11号 邮编:266071 鲁ICP备05038584号

        湖北改进和完善省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

        发布时间: 2023-01-31 信息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期,湖北按照中央有关改进考核评价工作的一系列新要求,紧扣省委关于“五个湖北”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市州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调整优化的方案》,力争构建导向正确、措施科学、考准考实、简便管用、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综合分析,全面评价。把业绩的定量考核与班子的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对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状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导向,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状况,把平时的年度考核作为换届考核、届中考核的基础。

          科学分类,体现差异。根据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和省政府颁布的《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针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各市州辖区内县(市、区)的功能定位,改变现有“两圈”分类模式,将市州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进行考核。根据部门职能特点,将省直部门划分为党委机关类(含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政府机关类、政法机关类和群团机关类进行考核。对市州和省直部门的重新分类,体现了差异性,进一步提高了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优化指标,树立导向。根据省委提出的全面发展、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原则,按照国家统计指标、湖北地方特色指标和阶段性重点工作指标三者结合的要求,对2014年市州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方案》保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6个指标组总体框架不变,在2013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修改(合并)7项、增加9项、删除12项,新增了体现发展质量、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指标,其中23项指标采用国家规定标准,指标调整面达48%,由2013年的46项减少到39项。同时,通过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体现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对神农架林区拟不再考核GDP,重点考核旅游指标。新的考核指标体系,体现了考核内容由偏重强调GDP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改进方式,考准考实。一是强化业绩考核。建立考核信息采集制度,加强对市州、省直部门平时工作完成情况的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跟踪问效,更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实绩考核体系和业绩档案,科学确定领导干部个人实绩目标。二是建立专项考核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阶段性重点工作需要,适时开展专项考核。将反对“四风”、加强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消化过剩产能、政府债务,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作为专项考核的重要内容,体现考核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三是科学规范一票否决。合理界定一票否决的适用范围,防止一票否决泛化,对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行一票否决。

          考用结合,发挥效能。坚持年度工作实绩定量考核和综合评价定性分析相结合,完善考核结果综合分析机制,综合巡视、纪检监察、审计等各方信息,相互印证,着力提高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与干部培养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考核结果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功能,发挥年度考核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断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作用。

          统筹谋划,多考合一。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综合管理,进一步完善党政部门“多考合一”的考核机制,实行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考核、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检查考核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着力解决多头考核、重复考核问题。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11号 邮编:266071 鲁ICP备05038584号